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宽客 > 第5章 凶残的法玛食人鱼

第5章 凶残的法玛食人鱼(第2 / 11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很显然,这个工作没办法糊口,光是在朋友的朋友家借宿就要花费他每月200美元的房租。室友也令他难以忍受——总是在穆勒找节奏的时候在院子里乱打枪。

一天,穆勒看到一则小广告:伯克利一家小金融工程工坊BARRA有限责任公司(BARRA Inc.)招聘一位Fortran程序员。Fortran是编写统计问题程序的常用语言,穆勒对此一窍不通(虽然他对自己能够迅速掌握它毫不怀疑),也从未听说过BARRA公司。但他仍然申请了这个职位,前往伯克利面试。

如果你只是一个管理着几十万美元的小屁孩,那你是很难通过融券实现卖空股票的。所有主要的融券商他都去拜访过,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由于他的不同寻常,他获得了很高的信用等级。

1989年,格里芬的事业之舟在芝加哥格伦伍德公司的办公室里扬帆起航,初始资金是100万美元。很快,格里芬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程序进行可转换债券交易,收获大笔利润。第一年的回报率就高达70%。迈耶对此印象深刻,他决定帮助格里芬建立自己的基金。他想着还有哪些基金的策略跟格里芬相似,这时,他的脑海里跳出了爱德华·索普的名字。

格里芬有了自己的基金,也有了自己的种子。他招募了一个交易小组,当他的手下们得知老板是个一脸学生样的小屁孩时都惊愕不已。万事俱备,只欠大名。格里芬和几位新员工写下自己为公司起的名字,然后大家一起投票。

当然了,最后胜出的是“大本营”。1990年是对冲基金“黄金十年”的元年,格里芬的资金要塞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日后金融界最恐怖的赚钱机器就这样迈出了第一步。

还在10岁时,彼得·穆勒和家人一起去欧洲旅游。周游了几个国家之后,他发现了一件怪事:不同国家的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各不相同。他问做化学工程师的父亲,能否在伦敦买入德国马克,然后拿到德国去把它们换成美元,这样就有利可图了。

他入市真是时候。10月,股票市场迎来了黑色星期一。格里芬的空头头寸价格跌幅远甚于权证,因为股票是受投资组合保险祸害最深的资产。

格里芬在黑色星期一毫发无伤——其实还稍微赚了点,这着实揭示了一些东西。华尔街的职业投资家无不受到了沉重打击,但却让这位身处哈佛宿舍、使用卫星、计算机和复杂投资策略的毛头小孩崭露了头角。格里芬首次领教了小概率事件的威力。

但格里芬的路还长着呢。他的策略需要同时交易多种证券,这就需要一个机构交易账户,即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这样的专业交易者使用的账户。1989年,19岁的格里芬找到了美林公司驻波士顿的可转换债券专家特伦斯·奥康纳(Terrence O'Connor),向他推销自己看起来有些疯狂的计划:让我,肯·格里芬,19岁的、乳臭味干的大学生在你们最成熟的交易平台上一展身手,给我提供交易任何地球上存在的投资工具的便利。

格里芬居然成功了,他以自己的技术赢得了奥康纳的首肯。这位可转换债券专家同意拉格里芬一把,尽管当时美林的机构账户平均规模达1亿美元。

格里芬开始了交易,给自己知道的所有华尔街人士打电话。他得到的典型回应是:“你在宿舍房间里操作20万美元?别再打来了。”接着便是挂掉电话的“咔嚓”声。

就这样,小穆勒本能地把握了套利的概念。

穆勒于1963年出生于费城,但在新泽西州的韦恩市(Wayne)长大,那里距离曼哈顿只有半小时车程。穆勒从小就富于数学天分,对一切游戏都感兴趣,拼字游戏、象棋、双陆棋,没有他不喜欢的。在韦恩谷高中(Wayne Valley High School)读书时,穆勒开始对计算机编程着迷,他将编程和对游戏的热情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双陆棋程序,把他的数学老师杀得哇哇大叫,还一口咬定电脑作弊了。

在普林斯顿大学,穆勒的主修科目是理论数学。他被神秘的数论深深吸引,着迷于其中的复杂结构和普遍模式所蕴涵的美。除此之外,穆勒对音乐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他选修了几门音乐课程,还参加了一只爵士乐队,担任钢琴师,在各个学生活动和校园俱乐部中演出。

1985年,穆勒大学毕业。他驾车横穿美国,来到加利福尼亚州。他在纽约的德国软件公司德利多富(Nixdorf)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迟报到日期——他并不是很愿意回到东海岸去,他太喜欢加利福尼亚州了。

不久,他开始为一家体操馆弹电子琴,几位身着体操服、肌肉发达的女人随着他的音乐起舞,做着圈操和球操练习。他尽全力追逐着自己的音乐梦,找了一份为艺术体操队演奏背景音乐的差事。

但也有人对这位年轻的哈佛新秀十分好奇,向他透露一些当时的热门交易——套利交易的东西:为什么对冲基金要做这种交易,为什么银行自己也要参与其中。格里芬开始往纽约跑,向交易员偷拳,充实自己的知识。他对融券交易特别感兴趣,这让他知道了基金和银行将股票融给谁、为什么要融。

格里芬说:“很多人都不厌其烦地教导我。”

在格里芬以经济学学士身份从哈佛大学毕业前夕,他遇到了3I的经理贾斯丁·亚当斯(Justin Adams)。他们两人在西棕榈滩的一间餐厅吃早餐时巧遇,一起探讨起了金融市场。格里芬一边嚼着热腾腾的煎蛋饼,一边大谈他如何与华尔街各位经纪人和交易员扯上关系,并打听到许多交易界的秘闻。

亚当斯是前陆军特种部队成员,上过越战前线,回到美国后进入金融界。他饶有兴趣地听着格里芬的讲述。格里芬既聪明又专注,问了一连串关于市场的问题。亚当斯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思考前后一致的答案——它们太有深度了。

亚当斯将格里芬引见给3I投资人之一的迈耶,安排他们在纽约见面。迈耶也对格里芬感到十分惊奇——这个小伙子对投资技术有着广泛的了解,而且擅长使用计算机,这在交易日渐机械化和电子化的时代前途无量。但令迈耶印象最深的还是格里芬对市场的理解力。他回忆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