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宽客 > 第8章 四个火枪手

第8章 四个火枪手(第1 / 9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亨特采用的是一种复杂的价差交易,利用期货不同交割月合约的价差获利。他还买入了“深度价外”的天然气期权,这种交易只有在价格大幅上涨时才能获利。9月上旬,报告显示天然气呈现出库存过剩的局面,亨特的头寸因此表现糟糕。亨特坚信价格会反弹,便进行了加仓操作。但价格持续下滑,他的损失越滚越大,很快就达到数十亿美元。最终,巨大的损失拖垮了不凋花。

格里芬从中看到了机会。大本营的能源专家,其中一些也来自安然公司,开始研究不凋花的交易记录。他们想弄清楚亨特的交易最终是否有机会起死回生。大本营实力雄厚,足以扛过最初阶段的巨亏,撑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格里芬给不凋花的首席运营官查理·温克勒(Charlie Winkler)打电话讨论这笔买卖。几天后,大本营同意接手不凋花能源头寸的一半,J.P.摩根接手了另一半。

格里芬对此不屑一顾。一个伟大的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必然会竖敌,又有什么可怕的?

但勒布的指责可谓一针见血,大本营投资集团的人员流动率很高。格里芬就像是食人魔王,把人塞进嘴里,吃干净了再把骨头吐掉。在大本营投资集团工作压力巨大,失败的下场非常悲惨,许多人离开的时候都带着满腔怨气。

更糟糕的是,大本营投资集团的回报率出现了下滑。2002年,大本营旗舰基金肯星顿(Kensington)收益率为13%,2003—2005年更是没有一年超过10%。格里芬怀疑,这部分是因为有太多的资金在追逐与大本营相同的策略。事实上,这正是促使爱德华·索普决定金盆洗手的因素。模仿是最好的奉承,但在对冲基金业,这样做会大大影响利润。

但勒布的话还是有些夸张了,为大本营效力还不至于与终身监禁在古拉格一样惨(虽然一些前员工可能并不这样认为)。其实,大本营经常举办奢华派对。格里芬是个影迷,经常在芝加哥AMC剧院包下大片首映场,如《暗夜骑士》《星球大战:西斯的复仇》等。大本营的薪酬也相当诱人,员工被扫地出门时可能颜面尽失,但绝对是腰缠万贯。

还有一层阴影笼罩着大本营,而且要比业内的争议严重得多:它是否对整个金融体系构成了威胁。德利佳华公司(Dresdner Kleinwort)的研究员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对大本营的爆炸式增长提出了质疑,指出其对杠杆肆无忌惮的使用可能动摇整个体系。“从表面上看——因为谁也无法看到黑箱内部的情景,今日的大本营与昔日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十分相似。”

21世纪初,对冲基金业蓬勃发展,大有彻底改变全球投资界风貌之势。退休基金和捐赠基金纷纷投入对冲基金的怀抱,而投资银行竞相模仿高盛的全球阿尔法和摩根士丹利的过程驱动交易,大举扩张自营交易部门。低廉的资金成本、通过金钱网络相互连接的全球市场、30年来由爱德华·索普等先行者开发的复杂量化投资策略的大大发展,刺激了数千亿美元涌入对冲基金。

但是,索普却把对冲基金的爆发式发展看做不祥之兆。资金泛滥,以至于想要在不承担过多风险的情况下获取稳定回报已几无可能,在他曾经主宰的领域里充斥着模仿者。2002年10月,他关闭了自己的统计套利基金脊线合伙公司。

其他交易员就没有那么谨慎了,尤其是肯·格里芬。10年前,在爱德华·索普的帮助下,他创建了大本营投资集团。如今,大本营已经蓬勃发展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可怕的对冲基金之一。

在肯·格里芬结婚后,大本营投资集团犹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这家芝加哥的对冲基金已经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投资机器,在金钱网络中大显神威,办事处已扩张到旧金山、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员工也增加到1000多人。

大本营投资集团在其总部——芝加哥南迪尔伯恩大街131号的摩天大楼顶层拥有自己的发电机组,以保证计算机系统不会受到停电的影响。如果发生火灾,主机房的空气过滤系统可以在几秒内将氧气排尽。除此之外,还有一套备用计算机组在距总部30英里的某个秘密地点随时待命。办公室内的所有个人电脑(每台的配置都是顶级的)都是半独立的,必要时可以接入处理基金庞大抵押贷款头寸的全系统程序,成为网络空间中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虚拟“云”计算机。

不过,大本营的杠杆率——2006年大约在8倍左右,虽然有的分析师估算可能高达16倍,其实远未达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30倍(在1998年崩溃前夕甚至高达100倍)。但是,以资产管理规模衡量,大本营已从一家默默无闻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迅速成长为一只多头海怪,而且几乎不受政府监管,这正是格里芬想要的。

2006年3月,格里芬出席了华尔街扑克之夜,在彼得·穆勒对阵克里夫·阿斯内斯时他大喊大叫。几个月后,2006年9月,他完成了一桩漂亮的交易。

不凋花咨询公司(Amaranth Advisors),一个规模达1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由于在天然气价格上赌错了方向而陷入了倒闭的边缘。一位叫做布莱恩·亨特(Brian Hunter)的32岁加拿大交易员,深为博阿兹·魏因斯坦敬重的德意志银行同事在一周之内亏掉了50亿美元巨款,引发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倒闭事件,甚至要超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不凋花原先是一家专做可转债的对冲基金,2001年安然公司倒闭之后建立了能源交易部门,将刚从德意志银行跳槽的亨特(他在那里是魏因斯坦的同事)招致麾下,但双方在待遇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亨特的业绩极为出色,因此不凋花将他调至卡尔加里(Calgary)。亨特每天开着灰色法拉利上下班,在交易界享有“枪手”的盛名,喜欢在头寸对自己不利时加倍建仓。他对自己头寸的长期盈利前景极度自信,所以有什么好怕的呢?

然而,2006年夏末,当天然气价格因卡特里娜飓风侵袭墨西哥湾而变得高度波动时,这一习惯给亨特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格里芬悄无声息地建设着他的高频交易机器,这台机器最终将成为大本营皇冠上的明珠、过程驱动交易小组和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大奖章基金的劲敌。2003年,格里芬聘请了一位名叫米沙·马利舍夫(Misha Malyshev)的俄罗斯数学天才来主导大本营秘密的统计套利计划。一开始,工作并不顺利,利润并没有如预期那样滚滚而至。但在2004年7月25日,大本营的高频交易部门,当时已更名为战术交易(Tactical Trading),神功练成,开始源源不断赚得利润。从此以后,战术交易几乎战无不胜,稳定地向外吐出收益,鲜有波动。马利舍夫的方法是速度为王,利用大本营无与伦比的计算机能力打败竞争对手,抓取稍纵即逝的股市套利机会。

在战术交易开始产生利润的同一年,格里芬还请来了一位叫马修·安德森(Matthew Anderson)的天才少年。安德森曾开发了一个电子交易平台ECN岛(Island ECN),他负责大本营的技术和交易系统。在安德森的领导下,大本营的期权做市业务部门大本营衍生品集团投资者(Citadel Derivatives Group Investor)很快也变为现金奶牛,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上市期权交易商。

格里芬正在一步步将大本营从对冲基金转型,正在逐渐成为染指所有金融业务的巨无霸,控制着数十亿美元的证券流。随着大本营资产规模的增加:已达到将近150亿美元,格里芬的野心也在膨胀。

格里芬就像善于弄权的政治掮客,不遗余力地打击着竞争对手。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大本营投资集团不断地挖着其他对冲基金的墙角,招揽天才交易员和研究员。他的所作所为激怒了以敢怒直言著称的丹尼尔·勒布(Daniel Loeb),纽约对冲基金第三点合伙公司(Third Point Partners)经理。2005年,格里芬从华尔街扑克之夜上的对手、绿光资本总裁大卫·艾因霍恩手里挖走明星研究员安德鲁·赫特夏芬(Andrew Rechtschaffen)。勒布为此写了封邮件大骂格里芬,指责其行径比挖去一位研究员恶劣得多。

你口口声声要走‘吉姆·科林斯<a id="w1"></a><a href="#m1"><sup>[1]</sup></a>式的从优秀到卓越’的路线,但你的所作所为却是在打造古拉格<a id="w2"></a><a href="#m2"><sup>[2]</sup></a>,真是可笑至极。你周围都是溜须拍马之徒,但这些人其实都对你恨之入骨。我猜你自己对此也一清二楚,因为我看过你让他们签的合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