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逝者并未死去(第3 / 11页)
更古怪的是,面对这割肉剔骨般的打击,雒阳系的中流砥柱、车骑将军董承未置一词;而曹司空麾下几位有朝职的臣子,从荀彧以降,个个面沉如水,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表情。平时针锋相对的两边,此时都难得地保持着沉默。
满宠背着手,慢慢地在冰冷的房屋里踱步:“虽说这年头盗匪如蚁,可天气这么冷,盗匪为何要袭击这种既没油水又会引来大军围剿的车仗呢?而且,盗匪既然肯花力气在杨平的脸上乱剁,为何还留了杨俊一个活口?明明他已经失去一臂,对方还有高手,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决议一出,整个朝堂一片哗然。种辑和张宇,那可都是深深打着汉室烙印的人,一外一中拱卫着天子最后的尊严。这一次两人如此干脆地被去职,岂不是意味着天子身侧洞开,再无近侍可用?
孔融站在正殿前,毫不避讳地叱骂着董芬与桓典两位大臣。他身旁的大臣都默默地往两边闪开,唯恐被这位名士的锋芒伤到。就连负责纠弹朝仪的御史中丞杨敷都躲得远远的,装作没听见。他知道,如果自己胆敢去弹劾他,会被孔融引经据典的口水活活淹死。
“杨俊从曲梁过来,为何要绕行那条路?”满宠问道。
“董长馥和桓公雅这两个糊涂虫,根本就是自毁长城!”
邓展道:“他儿子杨平一直寄养在温县司马家,他这次被征入许,顺便把儿子也接过来了。这件事已经得到了司马家的证明。”
孔融实在不明白,三卿怎么会做出这等授柄于人的愚蠢决定。更令他愤怒的是,这么大的事情,他身为少府居然毫不知情。在意识到雒阳系的“背叛”之后,一种孤臣之感在孔融胸中油然而生。
对于整顿宿卫这事,赵彦从一开始就敏锐地嗅出了其中的几分味道。
“许都附近能有什么事如此要紧,要邓展亲自出马?”吴硕闪过一丝疑问,不过很快便消失了。接下来他还有太多事情要做,没时间去理会一个老兵。
赵彦听出了孔融话里的怨恨。孔融并没质疑董承是否留有后手,而是在抱怨如此重大的决策自己却并未参与其中。赵彦想到这里,叹了口气,闭口不语。他能在朝廷里做议郎,是靠孔融一力推荐,他不想忤逆这位恩人,可有些话说出来不中听,所以还是保持缄默的好。
邓展回头冷冷地瞥了一眼吴硕的背影,径直走到满宠跟前。他虽非满宠统属,但两人一内一外配合得很好。这一次的事件,他需要满宠的意见。
孔融瞥了董承一眼,冷笑一声,道:“自从杨公去职,他女儿怀了龙种以后,他可是越发地独断专行了。外戚之祸,殷鉴不远哪。”
“伤情如何?”
在许都朝中,并非只有泾渭分明的雒阳派和曹派,还有许多介于两者之间的官员。他们有些人是向汉室尽为臣之义的;有些则希望借此获得曹司空的青睐;还有些人摇摆于两派之间,态度暧昧。他们身不在权位,却逐机而存,希望能在争斗中获得进身之阶。此时两大派系同时沉默,这让大臣们颇有些无所适从,只能窃窃私语,努力捉摸那些大人物的心思。许多人联想到昨日皇帝只召见了董承与荀彧,不禁暗地里猜测,是不是这两大巨头达成了什么默契。?一时间,正殿上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各怀心思。?这个时候,孔融站了出来。孔融不属雒阳系,也一向看不起那些人。他千里迢迢从北海被征召到许都来,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复兴汉室威仪——这是一个伟大的使命,就像他的二十世祖孔丘孜孜以求复兴周礼一样。
“车夫是一刀毙命,匕首直插心窝;杨平身上有挣扎的痕迹,脸被砍得面目全非;杨俊一臂被砍断,断口很平整,对方拿的是把利刃,而且功夫很高。”邓展把现场勘察得很仔细,全记在了脑子里,“看起来,那些山贼应该不是有预谋的伏击,而是临时起意。”
事有反常必为妖,可究竟妖在何处,该如何反应,后果又是如何,这让群臣们可伤透了脑筋。
“最近面目全非的尸首,可是有些多了呢。”满宠忽然想起在寝宫废墟里的那一具古怪的尸体,不由得歪了歪头,像蛇一样地沉思起来。不过这些事,没必要跟邓展说。
“杨俊杨大人的命保住了,但是被斩断了一臂。他儿子杨平与车夫被杀。”邓展冷冰冰地说道,单刀直入。
“事情还不够清楚吗?这是作茧自缚哪!”孔融怒气冲冲地抖动着胡须。赵彦悄悄指了指另外一侧:“董将军一直没说话,一定还有后手。”
他接到杨俊遭遇山贼袭击的消息是在两天前,司空府特意下令征辟的官员被袭击,这可以算是大案了。邓展不敢怠慢,亲自率队前往接应。结果等他们赶到的时候,山贼们已经逃得无影无踪,现场的幸存者只剩下杨俊一个人。
这时候,议郎赵彦穿过人群,悄悄扯了扯孔融的袖子,压低声音道:“少府大人,您少安毋躁,这里头没那么简单。”
杨俊受伤过重,又是在严冬季节,身体经不起颠簸。邓展只得从附近军屯所调来一辆牛车,慢慢把杨俊运来许都,两具尸首经过检查之后,就地掩埋。他在这两天里把事发附近方圆几十里都搜了一遍,却一无所获,只好悻悻返回许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