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两京十五日 > 两京十五日:下册 第十六章

两京十五日:下册 第十六章(第2 / 10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呼啦"一声,他的头罩被摘了下来。耀眼的阳光像匕首一样,陡然刺入双眸,令吴定缘疼得夹紧眼皮,只敢张开一条窄窄的缝,朝外看去。

说完他拇指一弹,铜钱在半空飞旋起来,很快下落,"铛"的一声,撞在了案头那一尊沾着血迹的小香炉上,露出无字光背的反面。

眼前似乎是一处不甚高大的门楼。随着眼睛慢慢适应光线,他观察到了更多细节。这座山门高约两丈,宽也有一丈多,显得颇为瘦长。底座石基,墙体砖砌,卷棚顶上覆着一层灰澄澄的出山瓦筒。正中是带着拱券的包边门洞,门楣上书三字:白衣庵。

"错。我每次看到这个结果,都想要再扔一次试试。三次之后,本王才真正明白,本心到底是指向哪条路。"

无尽的黑暗,无休止的颠簸、震惶。

"你不听朕的命令了吗?!"朱瞻基死咬着"朕"字,试图散发出祖父和父皇的气势。

吴定缘觉得这段时间的感受,简直就是自己的人生写照。他已经放弃了计算时间,因为什么都感觉不到,只有定期送到嘴边的硬炊饼,能够勉强标记一下日子,大概是三天到四天光景。

朱瞻基的"歪理",堵得于谦一时说不出话来,可他也不打算退让。兹事体大,哪怕要失礼僭越,也不能容许中途出现偏离。于谦脖子一梗,伸开双臂挡在了舱门前。

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处于黑布蒙眼的状态,目不视物,只能趴在马背上不停颠簸。梁兴甫扭伤了吴定缘的手腕和脚踝,让他只有余力在马背上平衡自己,没有力气逃走。

于谦双肩一颤,如遭雷殛。他终于发现,太子从淮安开始对自己的古怪态度,根源究竟在何处。

苏荆溪垂首良久,方才缓缓抬起头来:"殿下听到的消息,白莲教是三个人赶往济南?"

原来殿下一直对"不得表露身份"这条规矩耿耿于怀......是啊,从金陵开始,这支小小的逃亡队伍屡遭磨难,很多时候只要太子一亮身份,即能解决,却偏偏被横阻下来。一次次磨难,一回回隐忍,换了任何一个人,时间长了肯定积懑于心:为何锦衣偏要夜行?为何腰悬宝刀而不得出鞘?

于谦歪头看向苏荆溪,示意她也说两句。苏荆溪却站在原地,沉默不语,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于谦喝道:"当初在淮安,你不是说那家伙一心寻死,让我们不去管吗?你再给殿下说一遍。"朱瞻基把脸一沉:"本王计议已定,任谁也别想改变,就是苏大夫你也不行。"

道理都明白,但情绪可是难以消解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不是于廷益你教诲本王的话吗?难道吴定缘不是民?难道孔十八不是民?难道白龙挂和郑家兄弟不是民?难道你让本王一次又一次从他们身边走开不成?"

其实梁兴甫的担心是多余的,吴定缘一点逃走的念头都兴不起来。他现在生不足恋,死不足惜,哪怕是这么软绵绵趴在马背上驰骋到天边,也随它去便是。

"殿下不记得了吗?您还曾对这个香炉起誓,一定要回返京城。这是为了天子,为了宗室,为了社稷,容不得您任性!这是您身为人君的责任。"

这么浑浑噩噩不知过了多久,吴定缘感觉胯下的坐骑速度开始放缓。他挪动大腿和腰部,让屁股在尖鞍上调整了一下姿态,直到马完全停住脚。一只大手把他拽下马来,吴定缘两股酸痛,几乎站立不住。

于谦盯着这枚铜钱,下颌的胡须微微抖动着。难怪太子在过南旺闸的时候,突然问起河务漕流的事情,还问得如此详细,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捧起铜炉,声音有些发颤:

天下虽大,忠臣何稀!于谦脸上那副表情,赫然变成一张"你想去济南,除非踏过我的尸体"的揭帖。这君臣二人双眼鼓鼓,互相瞪视,彼此推搡,谁也不肯相让,眼看就要扭打起来。

归根到底,还是我未能体察主君心意,未能尽到辅臣之责啊。于谦一念及此,灰心地闭上眼睛,颓然跪倒在地:"臣......谨遵王命。"

朱瞻基道:"你不是说,本王还不是天子吗?那正好,不必被皇帝这个头衔束缚了!"于谦一阵哑口无言,觉得自己被绕进去了,他一时想不到辩驳的法子,索性一挺胸膛:"我忝为右春坊右司直郎,本职正是负责东宫弹劾、纠举,储君有偏失之行,合该劝谏!劝谏不成,则强谏!强谏不成,则死谏!"

太子见他失魂落魄的模样,心中忽有不忍,可他动了动嘴唇,终究没有说出口。

"您还不是天子呢!"于谦也豁出去了,"就算殿下登基称帝,更该知道,皇帝行事须心系天下,更不得随心所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