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风起陇西 > 间奏 一个益州人在武昌 第一章 结局与开始

间奏 一个益州人在武昌 第一章 结局与开始(第5 / 7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全都是因为你固执地认为军方的知情会影响你的计划。”

看完这份公文,荀诩偏过头用手中毛笔的另外一端挖了挖耳朵,脸上浮现出奇怪的笑容,自言自语道:“该来的果然来了。”

“不,这一不幸的损失并不在我们的预估之内……”荀诩低声回答,对于这一结果他确实有些歉疚。

南郑太守府中正杜庸(襄阳)

“那你为什么不通知军方?黄袭将军说他对此毫不知情,没有接到过任何来自靖安司的通知。”

荀诩自嘲地想着,站起身来开始整理自己在靖安司的东西。他把各种谦帛、麻纸与竹简质地的文件分门别类放回到书架上,将毛笔在涮笔缸里洗干净重新挂回笔架;他又拿出一个猪皮口袋,把所有的私人物品装进去:一方石镇、一尊貔貅木雕、圆边铜镜、盛着西域熏香的檀木盒、还有一张印着他儿子掌印的纸板。当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他把裴绪叫了进来。

荀诩听到这一问题,暗自叹了口气。在得知黄预要劫弩机作坊工匠队伍以后,他的确没有警告军方。他担心军方一旦有所防范,或者打算甩开靖安司单独处理——这在以前不是没有发生过——那就会让最后的机会付之东流。荀诩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严重错误,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对军方隐瞒这一情报,以防止黄预觉察。

“我就知道,人的倒霉程度是没有底限的。”

“我是怕他们知情后会影响整个计划的展开。”荀诩谨慎地措词。这时杜庸在一旁用谴责的口气缓缓说道:

“因为我们在敌人内部安插了内线。”

“我走以后,在新的任命下来之前,你就是靖安司的最高负责人,这里是相关文件的交割,以后这里的工作就麻烦你了。”

“即是说你事先已经知道敌人会偷袭工匠队伍喽?”

“可是……”

“不错,而且精确到每一个细节。

名单上参加评议的官员一共四名,其中三名都有军方的背景。很明显,这一次的评议是军方在幕后指使的,他们甚至没打算掩饰这一点。荀诩在调查期间让军方积怨不少,现在他们看来是打算报复了。

“你知不知道,在工匠逃亡中,有一名年轻的士兵遭遇袭击而死?”

荀诩对此心知肚明,他也曾经以评议官员的身份参加过评议,对其流程和手段都很熟悉。他搁下毛笔,再次拿起公文瞥了一眼评议官员的名单,不仅脱口而出:“噢,他们真棒。”

“哦?是吗?我对此很遗憾。”

“评议”最早源自于汉末年的许劭,最初是用来评价人物优劣。后来蜀汉官僚机构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内部秩序管理中来,名词还保留着,但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了。根据律令的解释,评议是针对被评议者的不当行为进行讨论商榷,以期使被评议者改善工作。不过大部分人都谈“评议”而变色,因为参加评议的人往往在审查过程中会被百般刁难,那种精神上的折磨不啻于严刑拷打。甚至还有人说出“宁可杖责三千,不可评议一日”的话。

“他们一直就是这么对待的。”荀诩不以为然地回答。“不用惊讶,总得有人为这次的失败负起责任。”

“为什么你不当场阻止?”

“这不公平,荀从事,他们不能这么对待一名靖安司的官员。”

“因为首脑人物和他们是在褒秦道汇合,我们希望能把他们一网打尽。”

裴绪一进来,看到荀诩的屋子整洁地象是要搬家一样,不禁一楞。荀诩冲他笑了笑,把那份公文递给了他。裴绪看完以后,惊讶地挥舞着右手叫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