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11:逍遥游春秋 第七章 徐凤年神游春秋,贾家嘉命悬一线(第2 / 13页)
破草鞋烂薄衣,双手双脚都长满裂开见骨冻疮的小姑娘,呆滞了一下,瞪大眼睛看着那只泥人,一把抢过,小心翼翼双手抱在怀里,终于号啕大哭。
传闻神州陆沉的罪魁祸首黄龙士,在亲眼瞧见士子北奔的一幕幕凄凉场景后,只是捧腹大笑,作了数支幸灾乐祸的曲子以供后人哼唱,自称不但武林要感激于他的颠倒气运,文坛更该如此,因为国家不幸诗家幸。
中年男人一屁股坐在地上,柔声笑道:“泥人像你娘亲,但你,像我女儿,很高兴遇见你,这比我在这个春秋找到任何‘书上之人’,都要开心。”
黄三甲。
梦而游春秋的徐凤年没有跟随这支车队前行,只是驻足原地,一直从“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听到“坚持雅操,好爵自縻”,最后到“高冠陪辇,驱毂振缨”,读书声才渐渐消散于耳。
春秋三大魔头之首的黄龙士。
这支骏马骡子夹杂而走的慌乱车队过后,后边的车队就要井然有序许多,并无骡驴这些低贱畜生,尽是在北地逃亡途中极有华而不实之嫌的高头大马,车队也尤为绵长,约莫不下四百人,乘车乘马之人,不论老幼青壮,都不像前后车队那般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其中几辆车子的马夫身后帘子以外的位置上,簇拥着许多衣襟为春雨略微打湿的白衣稚童,男女皆有,无须手捧书籍,皆默诵词章,琅琅上口。一名族塾教书先生模样的老人坐在稚童之中,闭目凝神,偶尔才会跟随学生们一起出声。
游历北凉安植长线谍子的男子,这段时日本就一直在仔细观察那个少年殿下,他出现在跪在坟前不起身的小丫头身边,蹲下身,捏起一块黄泥,很快熟能生巧地捏出一尊小泥塑,递给小丫头,问道:“像不像?”
车上坐着当时城内身价最高的腴美花魁,见一面就需要五百两银子做敲门砖,哪怕他是北凉王的儿子,只是从她嘴里听一些江湖趣闻,也得一样付钱。
“你早就算到了?”徐凤年习惯性张口,虽然哑然无声,但这个日后会馈赠一只包子的老儒生既然看得见他,更应该“看得见”他说话。
徐凤年虽然看书可以过目不忘,但依旧对眼下这份场景很记忆模糊,所以他“未来”哪怕多次从小姑娘手里接过酱牛肉,哪怕后来被一名少女刺客追杀,也没有认出她会是当年那个自己随手赠送出一根珠钗的小女孩。
头顶春雨的老儒生捻须笑道:“总算见着这个你了。”
乱世人命贱如草,岁岁有荣枯,谁会留心自己在年少时一份本就是漫不经心的善举?
春雨绵绵,一个年轻人蹲在路旁,他捡不起翻不开那些珍贵图谱,就只能看着当下正摊开着的一页族谱。撰谱之人显然是位书法宗师,字迹飘逸而不失风骨,这页谱牒所写文字,字字珠玑,寥寥几笔就能写出某一位家祖的功绩全貌。然后一只扛有四只金漆箱子的疲累骡子就踏着蹄子一踩而过,一脚踩烂了整本谱牒,使之深陷泥泞,字迹趋于模糊。年轻人站起身,眼中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人流,一族跟一族,一姓接一姓,共同由南向北奔走。他轻轻收回视线,看到那匹骡子所扛的一只箱子在绳断后轰然坠地,溅起许多泥泞,赶骡人全然视而不见,只是狠狠一鞭子打在骡子身上,不是心疼那只箱子里数代人重金购置的孤本古籍,而是恼火骡子的蹄子太过缓慢。
小姑娘猛然听到声音,没有接过泥人,而是跪着后移几步,眼神冰凉。
一座座名门望族丢了老树根,不说其他,仅是那些几百年下来代代珍惜如命的族谱祖像,在北上逃亡途中就散落满地无人顾。
他双指捏住泥人,抬了抬手臂,继续问道:“像不像?”
春秋这盘逐鹿大棋收官时的士子北奔,离阳正史上只记载有一次永徽北渡,嘉勉以一段段华美辞藻,不吝称赞,赞以八姓衣冠过广陵。但在北莽史书上,则有两次,除了笔墨简略的永徽北渡,更多书写的是在徐骁就藩北凉之前的第二次北渡。这一次对离阳朝廷彻底失望的中原士子名流,开始疯狂拥入北莽如今的南朝境内,如今占据南朝高位的所谓豪阀,绝大多数是此时如丧家犬般仓皇北窜的高门大第。这些大族当时不遗余力在太安城暗中运作,希望让性情相对温和的顾剑棠封王北凉,而不是那个姓徐的刽子手,他们坚信两人之中谁能封异姓王,会决定着离阳接下来的国策是严密还是宽大的风向。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那个瘸子要以藩王身份而非普通的封疆大吏,亲自坐镇帝国西北门户,如此一来,他们就希望赶在大门完全关上之前,树挪死人挪活,为家族子弟在离阳朝廷接下来的“秋后算账”中留下几缕香火,哪怕是背负着依附北蛮子苟延残喘的骂名,也在所不惜。对于他们这些动辄四世三公的庞然大物而言,一国更换姓氏,从来不是什么灭顶之灾,故而国亡事小,家破事大!
人流之中,突兀走出一名本就无依无靠的老儒生,就那么盯着徐凤年,想必在附近的阳间活人眼中,对老儒的痴呆作态,也早已习以为常,一路北行,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老人病死、气死、投水而死。
那时候的世子殿下更多想着如何提防府上府外的刺杀,想着如何才可以练武报仇,想着如何应对师父李义山的繁重课业,有太多太多事情都忙不过来。如果说许多豪族子弟还能有些闲情逸致,哪怕少年不知愁滋味,还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么他的整个少年时代,始终是灰蒙蒙雾沉沉的印象。既记仇,又懵懂无知,还会不懂事地去恼火迁怒于徐骁空有北凉王跟大柱国的两大头衔,却毫不作为,不肯报仇。所以那时候的徐凤年很反感自己的世子身份,连徐骁这个有三十万铁骑的藩王都报不了仇,就算他世袭罔替成了北凉王,又能如何?少年更多是想着习武,练刀,成为一名绝顶高手,然后去太安城找那个坐龙椅的皇帝。
徐凤年心想,他们不是什么后世史书上人人唾弃的北奔丧家犬,他们大概才算真正的北渡衣冠,而他们,应该有朝一日返乡祭祖,但是那位教书先生,则肯定有生之日见不着家乡的杨柳依依,青苔流萤。
徐凤年来到一座新坟坟头,在暗中护送小姑娘的徐家扈从离去之后,看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一位中年男子。
一直不出声的年迈教书先生在这期间只高声诵读了一次,而且无法掩饰老人的眼眶湿润,“节义廉退,颠沛匪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