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的海岸(二)①(第3 / 4页)
“好啊。”正在看电视的袁午对着突起的玻璃屏幕回答。
母亲的选择一如既往地稳妥,没有意外发生。
开学第一天,母亲拜托熟人开车将一家三口送到学校。在寝室安顿好行李之后,父亲先行离开,母亲留下来等待其他三位室友全部到齐,将买来的水果和零食分给他们,聊了一个多小时后才离去。
第二天去教学楼的路上,袁午诧异地看到母亲的身影。母亲面朝人流相反的方向,宛如伫立在流沙中的石柱。
“你没回去吗?”
袁午不断地喃喃自语,他分不清“自语”是确切的说话声还是内心的独白。一直握在手里的银行卡变得又凉又滑,手心里满是冷汗。
他把卡收入钱包,刚要盖好铁盒,却瞥见盒底躺着一个黄色的信封。
信封里有一张对折的彩色打印纸,袁午拿起来,从夹缝里掉落一张扁长的小纸条。纸条上是一个表格,上面一行写着五个科目名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下面一行是对应各科的分数。
这是袁午的高考成绩单,总分高达六百九十五分。彩色打印纸是当时排名全国第五的Z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抬头写着“袁午同学,Z大学欢迎你”的字样。
如果只用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袁午的学生生涯完全可以用璀璨来形容。不止如此,这阵耀眼的光芒一直波及到袁午的工作和婚姻,直到母亲去世,便瞬间熄灭。
“看看你有没有按时起床?”母亲面带微笑。
她在学校对面的招待所住了三个星期。这期间,除了帮助袁午规范大学生活作息之外,还通过袁午对其他三位室友的描述,加上当时的第一印象,分析出三人的性格特征,告诫袁午应该亲近谁,疏远谁,和谁应该聊何种话题,和谁绝不能触及何种底线,诸如此类。并由此及彼,传授袁午分析班上其他同学性格的方法。
“大学生活和中学不一样,不是拿个好成绩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嗯。”
“一半学业,一半社会生活,大学就是一个小世界。要在世界上转得开,一定要学会和人打交道,什么时候都是一样,这个社会说到底,任何规则都是人说了算。”
“填报Z大的信息技术专业吧,你觉得呢?”
高考成绩出来后,母亲替袁午选择方向,她认为那是当时的热门专业。
袁午点头说好。选什么专业都无所谓,信息技术大概就是成天和电脑打交道吧。“你觉得呢”这四个字,袁午会像平常那样自动过滤。
“那么……剩余的志愿,就勾选服从院校分配吧。”母亲拿着笔,在志愿单的某一栏内打上勾。
服从院校分配的意思是,不再选择Z大以外的高校,如果自己的成绩没有达到信息技术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则由Z校任意分配其他专业。除非连分数最低的专业都不够格,否则这个方案一定能让袁午成为Z大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