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竹林七贤 > 引子 乱云飞渡

引子 乱云飞渡(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一年,司马懿刚好步入而立之年。他虽然年轻,却成名已久,史称其人“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被时人视为不世奇才,也是声名远播的大名士。曹操早就听说过司马懿的大名,遂屡次派人召他出任官职。司马懿起初信奉的还是儒家“忠君忧国”的思想,虽然“常慨然有忧天下心”,但见曹操挟汉家天子以令诸侯,视汉献帝为手中玩物,很不以为然,对其人是宦官之后更加鄙视,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无法出仕。

曹操素来机警多疑,怀疑司马懿有意推托,派人夜间去刺杀他,试其真伪。心计深沉的司马懿早有准备,故意躺在床上,刺客刀伸到眼前都一动不动,像真的染上风痹一样,这才瞒过了曹操的耳目。

然不久后某日,天突然下起了暴雨,司马懿想到外面还晒着书,爱书如命的他,竟不自觉起床去收书,刚好被一个婢女看见。其妻张春华怕婢女泄密,便亲自动手杀了婢女灭口。事后,司马懿对张春华极为敬重,认为妻子智识过人,定能辅佐自己成就大事。

不过,谎言毕竟只瞒得过一时,瞒不过一世。所谓通才得志、怪才得誉、奇才遭忌,曹操后来又想起了司马懿,以曹氏个性而言,这样声名远扬的人物不罗致门下,终究不能放心,便再次派使者去召司马懿,并以强硬姿态下令道:“若复盘桓,便收之。”意思是,如果司马懿再有任何迟疑推辞,就立即逮捕下狱。

之前神医华佗便是因为不肯赴召而被曹操以酷刑杀死,此时又距大名士孔融被杀不久,司马懿惊惧异常,担心祸及家族,只得乖乖屈服,被迫出仕,到曹操手下任职。

孔融是大圣人孔子第二十代孙,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逸闻趣事颇多。他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大盘梨到孔家。孔父让孔融七兄弟按年龄挑选,最小的老七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轮到孔融,却只选了一个最小的梨,还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留给哥哥们吧。”孔父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老七也比你小啊。”孔融回答说:“正因为老七比我小,我是哥哥,所以我也该让着他。”这便是著名的“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

孔融十岁时,随父亲来到京师洛阳,前去拜访河南尹李膺。当时李膺名声极大,只接待名人和通家。孔融来到李府门前,很严肃地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守门人见他虽然是个小孩子,却是一本正经,怕怠慢贵客,只好进去通报。李膺急忙让人请进,却发现并不认识孔融,便问道:“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往,我怎么想不起来?”孔融回答说:“五百年前,我先人孔子曾经向你的先人老子问礼,同德比义,早有师生之谊。我们孔李两家难道说不上是累世通家吗?”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暗暗称奇,李膺也称赞孔融将来成人后“必为伟器”。

孔融十六岁时,朝中宦官把持朝政,搜捕、诛杀正直敢言之士。名士张俭为宦官追捕,因与孔融之兄孔褒交好,便逃到了孔家。刚好孔褒不在,孔融便自作主张收留了张俭。不料事情败露,孔褒、孔融均被捕入狱,两兄弟争相认罪。孔融由此声名显扬,成了时人称颂的大名士。

出仕东汉朝廷后,孔融先后任侍御史、司空掾、中军侯、虎贲中郎将、议郎等职。因得罪权臣董卓,被有意派到黄巾军最活跃的青州北海郡<a id="noteBack_13" href="#note_13">[13]</a>担任国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

在北海任上时,孔融曾一度遭逢乱军围困,破城在即。幸亏他曾于青州义士太史慈<a id="noteBack_14" href="#note_14">[14]</a>有恩,太史慈凭勇力单骑突出重围,请来刘备军援救,孔融才得以脱困。彼时孔融名气极大,刘备亦以对方能派人向自己求助为荣耀,特意表荐孔融领青州刺史。

这一事件,令司马、山氏两大家族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众人深深感受到了强权淫威的不可抗拒性,其中也包括年幼的山涛。后来山氏族人在对山涛的教育上,刻意选择了讲究“清静无为”的老庄之学,要他一切顺应自然,不必有所作为。“从小看大,三岁知老”,人的婴幼儿时期的环境和际遇往往对其一生有着定型性的影响。山涛耳闻目睹,自小也养成了小心谨慎、隐忍自晦的性格,甚至他很早就培养出了对险恶政治的高度警觉,正是这一点,使得他日后成为“竹林七贤”中最懂得进退有据的人物,成功避过了数次权力斗争的旋涡,并在合适的时机审时度势,跻身高位,最终得以善终。

两年后,山涛六岁。这一年的春天,曹操发布了《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要求部下推举人才可以不拘品行。这一举措,虽然表达了曹氏求贤若渴的心情,却也显示出了他本人对传统儒家学说毫不留情的轻蔑。儒家传统用人标准是“唯德是举”,所谓“士依于德,游于艺”,“德”在儒家思想中具有压倒一切的高度。而在胸怀大志的曹操心中,真正的人才并非品德高尚、推行教化、讲求道德的硕儒,而是能治国强兵、平定天下的进取之士。他这一崇尚才智轻视礼制的态度,实际上是给予了儒家学说以重大打击。

而后来名列“竹林七贤”之首的阮籍刚好出生在这一年。日后,阮籍长大成人,已然忘记了这一年曹操《求贤令》对传统儒家的公然羞辱,也一度想要锐意进取,发扬儒家精神,最终遭到了惨败。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a id="noteBack_19" href="#note_19">[19]</a>人。与山涛一样,阮籍也是幼年早孤,他三岁时,父亲阮瑀即染病去世。阮瑀字元瑜,是当时的大名士,与孔融同列“建安七子”<a id="noteBack_20" href="#note_20">[20]</a>,年轻时曾受学于同郡名士蔡邕,被蔡邕目为“奇才”,因文才出众,落笔成章,很得曹操重视。起初,阮瑀不愿意出仕为官,躲藏在山中,曹操命人放火烧山,这才将阮瑀逼了出来。曹操执政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陈琳二人所拟。阮瑀才思敏捷,落笔成章,所作的章表书记均很出色,《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曾是轰动一方的名作。

曹操崛起后,迁都许昌,挟天子汉献帝以令诸侯,因仰慕孔融的名气,召他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孔融少年成名,恃才负气,自许大志,有匡扶汉室之心。他见曹操专权,渐露簒权之心,便经常借事嘲弄忤逆曹操。曹操起初忌惮孔融的名声,“当时豪俊皆不能及”,隐忍不发,但渐起嫌忌之心,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终于忍不住捏造“违反天道、败伦乱礼”之罪名,将其处死<a id="noteBack_15" href="#note_15">[15]</a>。

蔡琰、孔融以及之前一样为曹操忌杀的神医华佗三个人的际遇,代表着三类人的命运。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强烈的暗示。

生在动荡乱世的人,注定是无奈的,动荡的,飘零的,即使是才女、名士、神医也不例外。乱云飞渡,乱象丛生,局势瞬息万变,个体显得那般渺小,根本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势必要成为大时代玩弄的棋子。人生又是那么煎熬,要时刻面临突如其来的死亡威胁,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在世人的痛苦中,光阴无情地流逝,外在的功业迅速湮灭。甚至连有能力操控他人生命的一代枭雄曹操也感到强烈的焦虑不安,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悲叹。一切都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同样在这一年,山涛的表姑父司马懿<a id="noteBack_16" href="#note_16">[16]</a>被天下最有实力的豪杰人物曹操强征为文学掾<a id="noteBack_17" href="#note_17">[17]</a>。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a id="noteBack_18" href="#note_18">[18]</a>人,出身于河内大族、儒学名门,祖上许多人都做过汉朝大官。其父司马防任京兆尹时,曾举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对其有知遇之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