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钓鱼城 > 引子

引子(第4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a id="ch26" href="#ch26-back">[26]</a> 合州:属潼川府(原梓州路),下辖石照、汉初、巴川、赤水、铜梁五县。治所在石照县(又名石镜,曾是古巴国都城所在地,今四川合川),余玠治蜀后改州治为钓鱼城(今四川合川钓鱼城)。

<a id="ch16" href="#ch16-back">[16]</a> 阶州:今甘肃武都东。成州:今甘肃成县。西和州:今甘肃西和西。凤州:今陕西凤县。天水军:今甘肃天水西南。

<a id="ch17" href="#ch17-back">[17]</a> 窝阔台为成吉思汗第三子,蒙古第二代大汗,庙号太宗。他有四个皇后和六十多个妃子,嫡妻第一皇后无子且死得很早,因此第二皇后乃马真有长妻身份,窝阔台七子中有五子为她所生。蒙古贵族妇女地位很高,按照习俗,部落首领死后,即由长妻摄政,直至新首领即位为止。且蒙古人尊重女性,诸王发布命令,妃子的名字通常在丈夫之前,如乾隆《陇西志》中记载有《宝庆寺约禁令旨碑》:“天的气力里,皇帝福荫里,察忽真妃子、捏不烈大王令旨:管民官人每根底,城里达鲁花赤每根底……”当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西征,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及诸大将均随行,蒙古本土的大事则交给女儿阿剌海别吉负责,号称“监国公主”。她手下有数千名女官和侍女,听其号令,处理政务。

<a id="ch18" href="#ch18-back">[18]</a> 《宋史》记载为曹万,而据《曹氏家谱》记载其弟为曹友万,曹友闻另一弟名曹友谅,足见《宋史》此处有误。

<a id="ch19" href="#ch19-back">[19]</a> 大安军:治所三泉,今陕西宁强一带。

<a id="ch20" href="#ch20-back">[20]</a> 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南。

<a id="ch6" href="#ch6-back">[6]</a> 通览汪氏家族墓碑志,便可发现吐蕃包氏是其最最重要的姻亲。此“包”即有“包青天”之称的包拯的姓氏(包拯事迹见吴蔚小说《包青天》)。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渭州吐蕃大族青唐首领俞龙珂降宋,因仰慕北宋名臣包拯风采,请求赐姓包,名包顺,由此开临洮(今甘肃)包氏先河。据汪惟孝(汪世显之孙)圹志:“先世掌汪骨族”,可推测汪氏当出自汪古部落(又称旺古、汪骨,为金元时期阴山以北少数民族部落,以回鹘人为主体)。学术界有“汪氏实为汉人”的说法,依据是《元史·世祖本纪十二》: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六月,巩昌便宜都总帅汪惟和(汪世显之孙)言:“近括汉人兵器,臣管内已禁绝,自今臣凡用兵器乞取之安西官库。”元世祖忽必烈答道:“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禁汝也,任汝执之。”此段对话确实表明了汪氏是“汉人”,但这“汉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汉族人,因为蒙古统称宋、西夏、金等为汉人,如成吉思汗所娶金国歧国公主即被称为“汉公主”。

<a id="ch7" href="#ch7-back">[7]</a> 宋宁宗时,李全在山东举众起义,反抗金人统治,史称“红袄军起义”。李全妻子即为著名武术高手杨妙真(杨妙真事迹见吴蔚小说《宋慈洗冤录》)。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李全看到金国国势衰微,率部降宋,南宋朝廷任命他为京东路总管。李全趁机火并其他红袄军,在南宋和金国之间游走,互相要挟,以攫取高官厚禄,势力越来越大。不过在此期间,他不断率部骚扰金国边境,对牵制金对宋的进攻起了一定的作用。当蒙古铁骑南下进入山东后,李全同蒙古军大小百余战,完全处于劣势。面临数十万蒙古军,他不断派人向宋淮东制置司求援。南宋朝廷不能审时度势,想乘机除掉李全,竟然不顾大局,拒发援兵,还暗中策划谋杀当时在楚州的李全妻子杨妙真。杨妙真以自身施美人计,才得以逃脱。李全被蒙古军围困在益都一年,粮马食尽,军民相食,益都军民由数十万减至数千。最后力尽计穷时,李全还南向焚香,打算自尽,最终还是在部将的劝说下,投降了蒙古。蒙古授李全为山东行省长官,从而完全控制了山东,南宋两淮失去了最好的屏障。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宋将赵范、赵葵大破李全于扬州,当场杀死李全,宋军由此收复淮安。杨妙真率领残部退回山东,李全之子李璮袭父官职,仍然接受蒙古的统治。

<a id="ch8" href="#ch8-back">[8]</a> 北宋末年,宋徽宗曾与金国结盟灭辽,而辽国灭亡后,金国旋即掉转矛头灭了北宋。南宋与蒙古结盟灭金,情形极度类似。

<a id="ch9" href="#ch9-back">[9]</a> 此次西征由各支宗王的长子或长孙领兵出征,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遣长子从征,故名“长子西征”。参加西征的成吉思汗子孙有拔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次子,因才干突出继承了术赤的位子,享有长子的权利)、不里(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长子蔑忒干之长子)、贵由(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之长子)、蒙哥(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长子)等。拔都因有成吉思汗长孙的身份,地位最高,担任西征统帅。察合台长子蔑忒干则早在随成吉思汗进攻巴米安时中箭而死。

<a id="ch10" href="#ch10-back">[10]</a> 大江即今长江。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与黄河并称“两河”。

<a id="ch21" href="#ch21-back">[21]</a> 绵衣:即绢甲,以绢为甲面,在上面钉缀甲片,为宋军标准装配。即使是南宋名将韩世忠亦不着铁甲,而是“绵衣骢马,立于阵前”。虽然中原早有铁甲,然自五代以来,军队作战均不披挂重甲,成为传统。北宋初年,北方辽国在盔甲方面不占优势,因而宋军也未在这方面予以重视。到了北宋末、南宋初,女真重甲骑兵横霸天下,对宋军造成极大冲击,宋军这才不得不开始装备重甲。因金兵弓矢不劲,重甲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名将张俊说:“近岁军中方知带甲之利。”然重甲负荷太重,不能奔驰,不为步兵所喜。川陕山地居多,驻军多为步兵,因而极少装备铁甲。又,此处“绵”不通“棉”。中国在元代时才开始普遍种植棉花,黄道婆对此功不可没(参见吴蔚同系列小说《柳如是》)。在这之前,衣服多为丝、麻等制成,填充物则多为木棉。

<a id="ch22" href="#ch22-back">[22]</a> 蒙古惯例,投降的各族武装只须交纳贡赋,并遣子入质,出兵从征,就授以官职,继续承认他们对当地的统治。汪世显归降后,遣长子汪忠臣入质窝阔台汗帐下,次子汪德臣入质皇子阔端帐下,蒙古“官以便宜都总帅,凡其前所节度二十四城还受节度”。

<a id="ch23" href="#ch23-back">[23]</a> 阴平道为北方入蜀之要道,自今甘肃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由四川平武、江油等县,绕出剑阁以西,直趋成都。三国时魏大将邓艾即由此道进兵灭蜀汉。

<a id="ch24" href="#ch24-back">[24]</a> 宕州:今甘肃宕昌。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州:今甘肃文县。石泉军:今四川北川西北。

<a id="ch25" href="#ch25-back">[25]</a> 襄阳:今湖北襄樊。襄阳故事见吴蔚同系列小说《战襄阳》。

<a id="ch11" href="#ch11-back">[11]</a> 蒙古是游牧民族,以放牧和狩猎为生,集体狩猎时,通常采用包抄围猎的方式,习称为“斡腹”。成吉思汗对外扩张时,将“斡腹”运用到对敌作战上,迂回绕击,避开敌方的正面防线,攻其侧背薄弱环节,“合围把矛,猎取若禽兽然”,竟然大获成功。

<a id="ch12" href="#ch12-back">[12]</a> 成都府: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利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后分为利州东、西路。潼川府: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

<a id="ch13" href="#ch13-back">[13]</a> 古巴国:今四川川东地区。古蜀国:今四川川西地区。

<a id="ch14" href="#ch14-back">[14]</a> 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和尚原、方山原、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

<a id="ch15" href="#ch15-back">[15]</a> 武休关:今陕西留坝,当时属于利州东路的兴元府(今陕西汉中)管辖。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七方关:今甘肃徽县与陕西略阳之间。后两关属利州西路的沔州(原兴州,今陕西略阳)管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