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无影犯人 > 绪论二 推理小说论

绪论二 推理小说论(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侦探小说的抒情派和怪诞派里,也涌现了大坪砂男<sup><a id="noteBack_20" href="#note_20">[20]</a></sup>、山田风太郎<sup><a id="noteBack_21" href="#note_21">[21]</a></sup>、宫野村子<sup><a id="noteBack_22" href="#note_22">[22]</a></sup>、香山滋<sup><a id="noteBack_23" href="#note_23">[23]</a></sup>等新人,但他们并不是纯粹的推理小说作家。

还有,在《暴风雪山庄》中,其诡计的出类拔萃处虽如上文所述,却也有一个缺点。那便是以下暗示并未交代:如从山庄所在地到杀人现场之间的距离,地形如何,如若滑雪可以短时间到达,等等。

纯粹的推理小说是解谜游戏,以构成的复杂性为主要条件,因此,在短篇中无法体会到推理小说的妙趣。即便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天赋,也无法在短篇推理小说中令读者沉醉其中。

此外,倘若推理小说以广阔的地域为舞台,就会使不熟悉该舞台地域的读者兴趣减半。例如在《三幕悲剧》中,推理的关键在于法国某小镇到另外一个小镇的距离,两者南北相距甚远,是否能够做到当日往返。对于没有地理环境及交通系统条件相关知识的读者而言,由于书中对此并未予以暗示,所以即便读到解决处,也无法令其真正地信服。

在短篇可读的推理小说中,柯南道尔的写法堪称最高水准,终归还是捕物帖的推理模式更适合短篇。捕物帖作为完篇小说<sup><a id="noteBack_24" href="#note_24">[24]</a></sup>,当然会受到读者欢迎。推理小说通过复杂的解谜呈现出作者与读者的智力竞赛,如果不是长篇,就不可能施展这份魅力。

不过,横沟正史虽不顾病体创作出大量作品,但作品中却少有很大的瑕疵。虽说也能看出作者为了合乎逻辑而煞费苦心,但其诡计与暗示的华丽程度,即便在外国也实属罕见。例如,在《狱门岛》中,倘若只让和尚成为犯人,便太容易被识破。于是作者设计了三个犯人,他们每人犯下一起命案。此处虽出人意料,却也有些牵强,但借由三句俳句的杀人手法很华丽,理应受到极力推崇。

总的来说,能符合上述条件的当数阿加莎·克里斯蒂女士了。她技艺超群,实在是出类拔萃的大天才。

我认为横沟君不仅有能力跻身世界十佳,更能位列五佳。他并非纯粹的推理小说作家,作品中的怪诞趣味及抒情趣味虽会减少解谜游戏的妙趣,但有时也会派上用场,让谜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我看来,抒情与怪诞趣味都不可取,但即便因此有所折损,他仍才华横溢。只是之后再无推理作家沿袭。

也就是说,既要明确给出让人一筹莫展的环境证据,又要巧妙布局,从容不迫地迷惑读者。

高木彬光<sup><a id="noteBack_17" href="#note_17">[17]</a></sup>与岛田一男<sup><a id="noteBack_18" href="#note_18">[18]</a></sup>两位新人均为纯粹的推理作家,就作品中无怪诞抒情趣味这点来看,他们未来可期。不过,两人目前最大的缺点就是极力营造氛围。大多作家在文笔稚嫩时,即便是纯文学创作,也都会很想营造氛围。因为文章拙劣,更会让读者退缩。然而,随着作品的成熟,作者也会逐渐自己意识到这一弊端,因此并不算致命缺点。构思文章时,无须努力营造氛围,所以请舍弃这一做法。横沟君在文章中设法营造氛围的倾向也很强,但因他文笔强劲有力,不会出现纰漏,仍有可读性。二战结束前,横沟君的文章拙劣,净是些偏好营造氛围和离奇情节的作品,不值一读。但二战后他的成长却让人刮目相看,差别大到让人吃惊。经过长年积累,能有如此长进,着实值得尊敬。这也给后人以勇气。

因此,谈到推理小说中会出现巨大邸宅的示意图这件事,虽说巨大邸宅这一设定蕴含着“埋下谜题”的要素,但那不是主因,最重要的目的基于以下要求:主人公如若不是住在这般豪宅中的阶级,便无法将推理小说中的谜题复杂化。

尽管以小说为名,但不去谈文学或艺术这类麻烦事,推理小说作为最高级的娱乐品,众多天资聪颖之人极力鼓励大家参与其中,来享受解谜游戏的乐趣。

推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净是些富豪、政治家、女演员、知名运动员等名人,鲜有无产者被杀害的案例。因此,就导致出现了“推理小说不过是有闲阶级的玩物”这类一知半解的见解,他们的思维也被局限在“大多数的犯罪动机是情色和欲望,穷人作为被害人的动机不足”等层面。谜题的布局空间变窄,解谜游戏所需要的复杂情节也会减少。为了把谜题变得复杂,就一定要设定个主人公,而他应是身边谜团环绕,且与多方有众多瓜葛之人。同时还要设定一个被害人,此人从多重角度看都有被杀害的可能。

如果大家都能感受到解谜游戏的乐趣,就定会自然而然地燃起勃勃雄心:鄙人可要设法钻研新诡计,向未曾谋面的朋友发起挑战了。除非具有克里斯蒂、奎因、横沟正史般的天资,否则即便成为职业作家,也会旋即走入诡计的死胡同,只会陷入陈规俗套。因此,我更推荐大家在业余时间享受发明诡计的乐趣,不要想着去当职业作家,作为爱好专注此道。此外,仅就推理小说而言,合作更易诞生名作。合作能够规避想法片面的缺点,从多角度观察与建构,诡计也会更成熟,就不会存在容易落入俗套的问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放在推理小说中再合适不过。

基本上,推理小说在解决篇之前都不能交代所有物证。或许有极为罕见的情况,但几乎不可能提供物证作为暗示。虽然暗示都是环境证据<sup><a id="noteBack_16" href="#note_16">[16]</a></sup>,但不可以出现“AB均可”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如果出现类似“ABC都有可能,连D也可以”的情况,所呈现的环境证据越含糊不清,越可断定这部推理小说是失败的。

横沟正史喜欢营造氛围是性格使然,但高木和岛田二人似乎并非如此,所以他们最好干脆舍弃对氛围的渲染,学习克里斯蒂女士那简洁轻妙的文笔。克里斯蒂于我而言也是老师。

《Y的悲剧》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倘若将手触及的高度及香草的气味都算上,勉强能描绘出犯罪少年的形象,但仅把这些当作暗示也太过模糊,我希望作者能够事先给读者更明确的提示,多做些让读者信服的准备和结构安排。作者应在少年成为犯人的动机、看过他人备忘录后作案等关键之处给出提示,必须要有竞争解谜的结构妙处。倘若作者有“如果给予暗示,读者不就一下子知晓犯人了吗”的想法,是写不出杰作的。挑战的妙趣就是既给予读者所有提示,又能迷惑读者。而作者的骄傲及执笔热情就在于利用巧妙的机关,在这场大冒险中欺骗读者,如果不提供足够的暗示,就让读者猜犯人是谁,将会失去成为杰作的首要条件。

此外,名为川岛郁夫<sup><a id="noteBack_19" href="#note_19">[19]</a></sup>的新人文笔轻妙,诡计的构成虽无新意,但缺点较少,很有前途。他似乎最有能力。

因为是作者自己所熟悉的地形,所以会容易自以为是。不过,在给读者提供足够的暗示基础上,更必须要有充分的考虑、完整的结构及精妙的诡计,如此才能让读者从容不迫地享受解谜过程中的智力竞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