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首席血滴子 > 第九章

第九章(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养心殿里灯火通明,时值四更天了,彻夜未眠的雍正仍神采奕奕挥毫疾书,面前堆着几大叠奏章文书,弘历弘时满脸倦容,累得似乎眼睛都睁不开了,一个研墨,一个拆封,丝毫不敢有半句怨言。

见刘统勋进来,雍正问了几句闲话,随后吩咐两皇子回去休息,弘历弘时心里巴不得早一刻走,却做出不紧不慢的样子,做足礼节才缓缓退出。

“都不在了,殿里只有朕和你君臣二人,有话直说吧,”雍正道,“最近查血滴子的案子,有何眉目?”

老翰林面露迷惘:“具体不太清楚,大概因身体有疾,主动请辞太傅告老还乡,之后过了数年雍正爷才登基,唉,没享到太师的福分呐……对了,刘大人如何得到他的画像?”

“唔,替朋友打听下落……”刘统勋心乱如麻,随便敷衍几句便匆匆告辞。

官至太傅,因而化名傅,说明曾太傅内心深处很怀念在雍王府的生活。

究竟什么原因使他托病隐退,偏偏还停留在京城?康熙驾崩那晚曾太傅被谁接走,去干什么?血滴子为何时隔六年之久才满门灭口,是否奉了雍正的命令?

所有这些疑问,疑问背后掩藏的深远用意,对于自幼读孔孟之道,熟记君臣之仪的刘统勋来说,非但不敢继续追究,连稍微想一想都觉得大逆不道。

何况双方还秘密做某个交易,隐隐与内宫失窃物品有关!

刘统勋越想越心惊,全身不禁起了层鸡皮疙瘩:太子秘密交易也罢了,血滴子不是皇上的杀手吗,干嘛掺乎进去杀人并且逃亡?

这到底演的哪出戏?

与此同时莲花弄堂的傅家血案也有了新进展,其隐约可见的内幕更让刘统勋芒刺在背。现在回想起来,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怡亲王告诫是对的,而自己似乎上了廉亲王的当。

这潭浑水,比想象的更诡谲凶险!

他虽然耿直较真,但并不迂腐,深知鸡蛋碰石头的道理。升任顺天府尹那天,同为一个主考官,论辈算是师兄的内阁大臣张廷玉私下提醒:做清官易,做真正为民造福的清官难。

这句话起初没在意,过后细细一想大有玩味。论清官,明朝海瑞堪称楷模,死后家贫如洗,买口薄材棺材的钱都没有,可谓极端廉洁。但他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一生严词正色,以近于苛刻的态度维护其道德洁癖,斗败了不少权臣豪强,却鲜闻为百姓修路筑桥、发展经济的实惠举措。

刘统勋觉得师兄是暗示仅仅做到海瑞那样,既无意义也无必要,为官者须得有担当,有主张,能沉下心想方设法为百姓做些实事。

时至今天,他对那句话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其实师兄想说的是,为官者要懂得妥协和退让,灵活应变各种复杂事端,做更大的官才能更好地为民造福。倘若人人都象海瑞那样动辄带棺上疏、罢官而去,朝廷要职被奸臣所踞,岂不适得其反?

就在刘统勋决定封存档案的当天夜里,内宫太监紧急上门传旨,命他立即进宫,不得有误!

根据私塾先生对傅壁有可能是高官幕僚或王府师傅的分析,刘统勋带着其素描画像来到翰林院,几位老翰林一见便脱口说:

“曾太傅!”

“曾……太傅?什么时期的太傅?”刘统勋嗡一声头大了数倍,自知卷入最可怕的宫闱争斗。

“当今皇上,”老翰林道,“曾太傅先在翰林院供职,将颜体和柳体融于一体自成蹊跷,写得行云流水蛟龙出海,深得圣祖好评,后来入了雍王府教授诸贝勒贝子,还时常蒙召入宫,与圣祖一道鉴赏点评书法之作。”

“后来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