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4 / 4页)
1977年1月。
<a id="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13"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start_9_13">13</a> 索尔·阿林斯基(1909-1972),俄罗斯犹太裔,1909年生于美国芝加哥。他本人始终以一个激进主义者的面目出现,到20世纪60年代,被参加民权运动和学生运动的学生当做神一般的“战术大师”来敬仰。
安娜没有争辩。她的确找不出什么好的理由来说服父亲。她只是单纯地觉得,无论将来她从事什么,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会为她的事业打下牢固的根基。她可能会去研究人类学,她想象自己发起了对某个鲜为人知的美国印第安人部落开创性的研究。她也可能去研究法律,或许会成为女版克莱伦斯·丹诺<a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1">1</a>。又或许她会去拍电影,成为一个像里娜·韦特缪勒那样受人追捧的导演。里娜·韦特缪勒<a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2">2</a>拍摄的《踩过界》安娜看了三遍,每一遍都被吉安卡罗·吉安尼尼<a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3">3</a>那股狂野的男性魅力深深吸引。
<a id="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8"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start_9_8">8</a> 沙阿:伊朗国王,是波斯语古代君主头衔的中文译名,该头衔历史上曾为波斯语民族和很多非波斯语民族所使用。
当初,安娜告诉父亲要读英文专业时,父亲轻蔑地反问道:“英文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当老师吗?你有足够的耐心去教那些被惯坏的孩子吗?他们脑子里装的无非就是摇滚音乐会啊、大麻啊之类的东西。”
<a id="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9"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start_9_9">9</a> 伊朗情报与国家安全组织,原文为波斯语,音译为萨瓦克。由伊朗国王巴列维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以色列的帮助下建立。
她走到书店最里头的诗歌区,看到书架上满满的书,甚感欣慰。她脱下外套,拿出中东文学的课程学习大纲。她在芝加哥大学读英语文学专业,但父亲对她的专业很不满意,父亲是科学家。
安娜转过身,看到一位年轻男子盯着自己。他又瘦又高,黑色的直发别在耳后,鹰钩鼻,下巴扁平,皮肤几乎和自己一样白皙。可真正吸引安娜的是他的眼睛。水汪汪的棕色眼珠炯炯有神,好似琥珀一般,睫毛黑而浓密。
<a id="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3"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start_9_3">3</a>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生于 1942年,美国男演员,参演作品有《安布里亚之家》、《芳心别乡》等。
<b>吾心忽地满阳光</b>
<a id="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4"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start_9_4">4</a> 哈菲兹(1320—1389),其作品堪称是波斯抒情诗的巅峰之作。
<b>汝之容颜白无瑕</b>
<a id="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10"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start_9_10">10</a> 摩萨台(1882—1967),伊朗第一位民选首相(1951—1953),该政府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的政变推翻。
书架上的新书和旧书都落了灰,但灰尘味儿反而让安娜心安。安娜漫步在书店狭窄的过道中,回忆起小时候泡图书馆的经历。她在学校时并不受欢迎,同学们都不大爱跟她玩儿,所以她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待着。但她的家庭教师——这儿许多人称之为保姆——特许她放学后骑车去图书馆。图书馆因此就成了她的避难所。她可以连续几个小时都沉浸在书海里,如饥似渴地读着儿童读物区管理员推荐给她的小说,有时一天就能看完一本。不久,管理员就把她领到普通小说区了,她就是在那儿读到了《飘》和《双城记》等文学名著的。
<a id="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11"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start_9_11">11</a> 杜德党:伊朗共产党。
芝加哥大学书店。
<a id="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12"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start_9_12">12</a> 马尔库塞(1898—1979),德裔美国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
<a id="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5"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start_9_5">5</a> 莪默·伽亚谟(1048—1131),古波斯诗人,《鲁拜集》作者。
突然耳边响起一个男性的声音:
<a id="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6"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start_9_6">6</a> 头韵:英语修辞手法之一,指两个单词或两个单词以上语言单位的首字母相同,形成悦耳的读音。此处萨梅迪和施罗德的首字母都是S,故为头韵。
她看了看大纲上的书单。最前面的是《鲁米诗选》《哈菲兹诗集》<a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4">4</a>和《莪默·伽亚谟的诗歌与哲学》<a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5">5</a>。她从一排封面鲜艳的书里找到《鲁米诗选》翻阅了起来。书的简介里写到了鲁米是一位信奉神秘主义的伊斯兰苏菲派,他的作品能唤起人的情欲,读他的诗如同做爱一般。安娜微微一笑,心想这肯定很有趣。
<a id="ref_footnotebookmark_end_9_7" href="#ref_footnotebookmark_start_9_7">7</a> 另一只鞋理论源自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住在公寓的楼上。他每晚回家都很晚。当他脱衣准备睡觉时,总会重重地把鞋甩到地上。这巨大的声音总是把楼下住的人吵醒。后来有一天他脱鞋时照例把一只鞋甩了出去,可是正在这时,他想起了楼下人的抱怨,于是轻轻地放下了另一只鞋。而楼下的人已经被第一只鞋落地的声音吵醒。他想只有等第二只鞋落地了才能安睡。可是等了很久也没有声音。他终于受不了了,冲着楼上大喊:“把另一只鞋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