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汉公主 > 第十章 故人长绝

第十章 故人长绝(第2 / 19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李陵见韩延年答得含糊,目光闪烁,疑心更重,遂亲自带人在军中大车上搜索,居然当真搜出了数名妇人。

且鞮侯道:“你不用再妄想回去汉地,除非投降,不然就会落得跟虞常一样的下场。”苏武道:“单于杀我容易,要我投降千难万难。”且鞮侯冷笑道:“我倒要看你能倔强到什么时候。”便下令将苏武投入大窖中。

这些妇人原是盗贼家属,受牵连被迁徙边郡,充做苦工。边塞生活极为艰苦,士卒们大多是青壮年男子,血气方刚,偏偏军营又不准携带家眷,士卒们遂将精力发泄到这些戴罪的妇人身上,正如当年昭阳公主逃到右北平郡之初的遭遇一样。李陵为人亲厚,爱护士卒,在军中声誉很好,他体谅士卒们正是精血旺盛之时,对这类事也只是佯作不知,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士卒们胆子越来越大,干脆将妇人乔装打扮成军士,藏在军营中,方便随时交欢取乐。这些妇人本该戴着铁钳和脚镣,从事修建城墙等工作,不但辛苦,而且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多有累死、饿死者。但跟了士卒后,再也不用劳作,也不必戴上刑具,常常还能吃上酒肉,代价不过是用身体取悦一帮如狼似虎的男子而已,遂也乐得从命。此次出征,更有胆大妄为的军侯因为一日也离不开妇人,力主瞒过主帅,将她们带在军中。一干妇人早被整治得服服帖帖,只知道曲意迎合众士卒,好保住性命,丝毫不敢声张。李陵心思全在战事上,居然对妇人就在自己眼皮底下之事一无所知。

时逢九月,胡地正是一派荒秋暮景——暮云空碛,关河萧索。衰草连天,万里秋霜。雁阵掠过,飞落沙滩。秋水生寒,烟霭蒙蒙。天气日益阴冷,河水已经结起了薄冰,汉军全是步卒,难以继续深入,李陵遂决定就此回师。然而此时匈奴且鞮侯单于得到了消息,他犹自不能忘记这个当年以神奇箭术赢得脱身机会的年轻人,遂亲自率领三万骑兵前来围攻李陵。

何时才能回到长安,向天子交还汉节?何时才能返回家中,跟妻子重新团聚?何时才能永远结束纷争,其他人也不用像他一样妻离子散?战争就像一个怪物,将大大小小的事情揉捏在一起,套在单个的人身上。苏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焦急过,深深感觉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是多么密不可分。

李陵一军刚好被围困在两山之间。他命兵士效仿当年大将军卫青创下的阵法,将武刚车环绕起来当做营寨,自己则率领士兵出营外列阵:前排步兵持戟、盾坚守,后排射手持弓弩射击。匈奴军见汉军人少,便直接正面攻击大营。李陵道:“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亲自挽弓,等到敌人蜂拥近前,才下令击鼓。汉军千弩齐发,匈奴士兵应弦而倒。残兵见汉军弩箭厉害,气势受挫,急忙往山上撤退。李陵亲自带领步兵追击,击退了匈奴的进攻。此战下来,竟然杀死数千敌人。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奇丽的风光也成了单调的景象,令人厌倦。

匈奴且鞮侯单于见李陵能够以寡退众,大惊失色,立即召集左、右贤王,征发八万骑,前来追捕李陵。李陵孤军不利,而援军迟迟未至,只得且战且走。由于全部是步兵,没有马匹,始终无法摆脱匈奴骑兵的追击。连续多日作战后,汉军死伤惨重,未死者几乎人人身上带伤。李陵不愿意抛弃伤员逃命,下令将伤势沉重、无法动弹者装到车上,勉强可以行动的负责推车,伤势略轻的则继续作战。

霍光一语提示,刘彻这才考虑到仅五千步兵与匈奴骑兵作战风险太大,他内心深处还是极爱惜李陵的,便下诏命强弩都尉路博德半路接应李陵一军。路博德是员老将,资历声望颇高,昔日曾接替李广担任右北平郡太守一职。他自认为昔日不但与李广平起平坐,而且以伏波将军的身份南征,平定了南越叛乱,得海南岛,在其上建立珠崖、儋耳两郡,功勋赫赫,而今却要作为后队接应一个年轻的后生小辈,心中很是不满,但又不便公然违抗皇帝诏令,于是上奏称现在是秋季,匈奴马肥,不可轻战,不如让李陵一军暂时留在酒泉,等到明年春天再出兵不迟。

苏武猜测得不错,李陵的确是当了匈奴人的俘虏。

刘彻最见不得将领逡巡不前、借故推托,看了路博德奏折后,怀疑李陵害怕匈奴,自悔前言,想拖延出兵,所以才暗中委托路博德代为上书劝阻,联想到之前李陵不肯率兵攻打大宛之事,心中愈发恼怒起来。正好此时匈河将军赵破奴辗转自胡地逃回,向皇帝报告说匈奴认为汉朝霍去病和卫青已经相继病死,朝中无人,蠢蠢欲动,正要入侵西河。刘彻极是生气,下诏书严厉训斥路博德,命其立即率军赶往西河,严守要道,阻挡匈奴军。又派使者急驰到边塞,敦促李陵迅速出兵。

这一日,南方的地平线上忽然又出现了一队人马。稍微走得近些,苏武便一眼认出为首的是名汉人男子,居然是李陵!那一刹那,不由得激动欲狂,心道:“李陵终于来救我了!”奔跑着迎上前去,然而当他看清李陵身后还跟着大批全副武装的匈奴骑兵时,这才醒悟过来:李陵一定是被俘虏了!

李陵遂在九月从居延出发,率领五千步卒向匈奴境内进击,向北行军三十日,出居延千余里。他将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成详细地图,派遣心腹侍从陈步乐送回长安。刘彻得到地图后很是赞赏,当场提拔陈步乐为郎官。

苏武到了北海。北海名字叫海,其实只是个一望无边的大湖,湖形狭长弯曲,宛如一弯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称。这里虽然风景优美,却是人迹罕至,即使没有任何看守,单凭人力也难以逃离。苏武只有几只公羊作伴,以野鼠、草籽为食,风餐露宿,生活极为艰苦。但他手中始终握着代表大汉使节的旌节,同起同卧,表示忠于汉朝,誓死不屈。那旌节是一根竹制的长竿,长约七八尺,节上装饰有三重的赤红色旄牛尾<a id="ch5-back" href="#ch5"><sup>[5]</sup></a>。时间久了,系在节上的旄牛尾全部脱尽,旌节成为一根光秃秃的长竿,苏武却依旧不肯放松,视为至宝。

但汉军意志消沉,始终提不起士气,李陵不由得起了疑心,召来校尉韩延年商议。韩延年虽然因父荫封成安侯,但一直是李陵的部属。

匈奴人素来迷信,且鞮侯疑有神助,又见苏武傲骨铮铮,用刑罚折磨他全无用处,便派人将他从大窖中吊出来,押送去北海<a id="ch4-back" href="#ch4"><sup>[4]</sup></a>牧羊。临别时,且鞮侯特意告知道:“等到公羊生了小羊,就立即放你回国。”言外之意,无非是要长期监禁苏武。

李陵道:“我军士气少衰,鼓声不起,我怀疑军中藏有女子,校尉君可有听到风声?”韩延年不直接回答,只道:“将军既然有此疑虑,何不立即封营搜索?”

这大窖原是匈奴王庭用来存储粮食用的,其实就是个又大又深的巨坑。匈奴人通常不给俘虏提供食物,全靠俘虏自力更生,对待苏武也是如此。时值冬季,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苏武饥渴难耐,便以口嚼雪,和着地窖中的零星毡毛一起吞下充饥,茹毛饮血,如此过了好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岁月如梭。太阳在每一天的清晨升起,又在每一天的黄昏坠落。对于只能用太阳的起落来计算日子的人来说,时光残酷得可怕,也无情地冲刷着他的记忆,遥远的故乡,遥远的长安,在梦中逐渐模糊起来。

汉军三万主力则由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到达天山一带时与匈奴军遭遇,李广利挥师进击,一场激战后,汉军获胜。然而在回师途中,李广利军被闻讯赶来的匈奴主力包围。李广利非军旅出身,不恤士卒,汉军已缺粮多日,难以持续作战,因而死伤甚众。李广利惶恐不已,不知该如何是好。还是假司马赵充国召集了一百余名壮士,拼死冲锋,赵充国本人身上也受了二十多处创伤,终于杀开了一条血路。李广利引兵紧随赵充国之后,才得以突围而出。此战中,汉兵死伤十之六七,三万骑兵只剩不到万余人。

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伴着滚滚的黄尘,大队匈奴骑兵出现了。原来是且鞮侯单于的弟弟於靬王来北海散心打猎,这是苏武被放逐到北海后见到的第一拨人马。於靬王见到苏武双手灵巧,会编结打鱼的网,感到十分新奇,遂将渔网索要了去,作为回报,供给他衣服、食品、盛酒酪的瓦器以及圆顶的毡帐篷,苏武的生活才有了转机,总算有了居住之所,脱离了天为被、地为床的野人生活。

李陵一军出塞后未遭遇敌军,顺利到达东浚稽山,驻扎在龙勒水上。

这样的日子还挨多久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