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持枪报告(第1 / 2页)
正常情况下,回复材料应由调查部门和调查责任人说明具体情况,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局领导认为此事已内部掌握,不需要调查或不属于调查范围,由领导签字即可。很显然,不明人员持专用手枪绝对属于调查范围,那调查科以前有无调查过此类事件呢?
按内部规定十处内部各部门各行其是,不可以以个人身份相互打听、查询任何涉及工作的事。所有内部交流和信息共享一律通过秘书科以书面材料进行。
如果林诚想知道调查科是否真正调查过这件事以及调查的详细情况,只有先写报告到秘书科,秘书科交局长同意后转调查科书面回复。但在费铁峰已签字的情况下走公开途径显然不适当。
幸好林诚与调查科长李亦然有点老交情。三年前他参与侦破一起涉外走私案,由于交易双方频频改变交易地点和时间使得埋伏追踪行动乱了套,林诚和李亦然分属不同地区不同职能行动组,只有他俩凭着机智和顽强始终盯在后面,相互配合和掩护直至交易地点,等双方开始交易时呼来大批武警人员成功地人赃两获。那次行动后两人再也没遇上,直至林诚调到驷城。乍见面两人只是淡淡打个招呼,心有默契地不提那次合作的事。
林诚拨通电话:“李科长在吗?我是林诚。”
事情的起因是一起持枪报告。那时林诚已从南方特别行动队调到驷城公安局十处任信息科副科长,负责信息甄别和上报工作。历经那么多生死一线、惊心动魄的日子,突然过上朝九晚五、舒服安定的机关生活,真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怀着感激和幸福的心情,他工作更加专注卖力。若不是一件意外事件,林诚说不定会在驷城结婚、生子、退休,平淡到老。
四个月前,林诚汇集信息时注意到派出所送来的一份简短报告,看了后觉得事情不同寻常。
荣达派出所在市中心夜莺娱乐城突击检查时,发现有个客人神情异常,干警跟至他所在的包厢要求里面人提供证件。暗淡的灯光底下坐着五六个人,见有干警闯进来显得惊愕而慌乱,为首的中年人站出来拿出警官证晃了晃,说在执行秘密任务,让干警出去。干警伸手去接想看清证件内容,那人又掏出把手枪掂了两下,说十处的,有这个你还不信?当时干警被他蒙住了,连说“误会”退了出去。过后越想越觉得事有蹊跷,驷城公安局十处只有十多人,平时因工作需要经常到各个派出所联系,有时也组织些集体行动,彼此之间大抵面熟,中年人却是完全陌生的面孔。于是专门递送报告,一是隐晦地指责十处人员不应该在娱乐场所做出格行为;二是核对那一天是否有类似行动、类似人出现在夜莺娱乐城。
近年来社会上假冒警察坑蒙拐骗的案件很多,本不足为奇,让林诚引起警觉的是,报告中所描述手枪的外形和大小正是警界刚刚研发推广的新式武器,这种手枪功能齐全、杀伤力强,目前先由十处工作人员配备试用。证件可以仿制,手枪没法作假。换而言之,这种手枪已经成为一种象征,看到枪就知是十处的人。从报告中详尽的描述看,那名干警不可能看错。林诚到行动科查询,答复是那一天十处在驷城没有任何行动,而且按规定非执行公务时间警察不可以随意在公共场合亮出武器。再到装备科查询,答复是几年来十处从未有过武器枪支失窃记录,更何况是这种新式手枪。
林诚将此事编为1A级事件专门列报告上报,建议对此事专案调查。
“你好,我就是。”
“你回办公室了?难怪打印室小陈找不到你,他要你过去核对一份报告。”说完就放下电话。
机关工作平淡似水,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一个月。月初林诚编写上月工作报告时想起了这件事,按内部操作程序1A级事件应该有书面回复,说明事件查证和处理情况以便信息科销案存档。到秘书科问,老处女郑秘书用平淡得腻味的声调说不知道此事。林诚想想不能含糊,只好硬着头皮找分管副局长费铁峰。
市局一把手吴局兼任特警大队队长,平时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局里难得露面几回,日常工作主要由第一副局长费铁峰负责。费铁峰是局里为数不多的文职官员,没什么本事,全靠有权有势的老爸在后面撑着。由于不熟悉业务和本身性格沉闷,在局里人缘不好,没有特殊的事,中层干部一般不愿意主动找他,更何况是十处这种垂直管理、保密性强的部门。
听到林诚查询此事,费铁峰在桌边案卷中翻找了一番,将报告从中间抽出来,漫不经心道:“我倒忘了,回头让人调查一下给你答复。”
回到办公室,林诚越想越想觉得奇怪,同一批送上去的报告,惟独漏了这份最重要的,而且独独埋没在众多日常行政文件中。更让他奇怪的是当费铁峰听到此事时眼中瞬间闪过的慌乱,尽管用查找档案掩饰,怎躲得过林诚的眼睛。
大约过了十多天,持枪报告和回复经秘书科送过来,回复写得简明扼要,只有四个字:查无此事。调查部门和调查责任人栏目均是空白,只有签发人栏签有费铁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