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秋日(第1 / 4页)
“你在鹿原商会的见习,应该已经结束了吧?我之前见过你父亲,跟他说起此事,他觉得很好,已经同意你去北京。虽然离家较远,但你父亲身体很健康,短时间内,你也不用为他操心……”
策太郎听完,不满地回答道:“虽然我父亲同意了,可那并不能代表我的想法!”
“毫无头绪。”策太郎含糊地回答。
“总有个数吧?”
“我总觉得……”
当前,日、俄两国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三年前,俄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趁机大举进入“满洲”,并与清政府约定,待战乱平息后就撤兵。但后来俄国违约,赖在“满洲”不肯走,企图与清政府签订密约,以使侵占“满洲”这件事合法化。双方第一次密约的内容是将“满洲”的军政大权交予俄国掌控。当时,盛京将军在俄国关东总督阿历克谢耶夫的要挟下妥协了,但清政府并未批准。在随即进行的第二次密约磋商中,俄国仍不死心,妄图获得“满洲”的军事、行政和其他权益,但受到日本、英国、美国和德国的警告才有所收敛。
北京的夏天似乎很快就要过去了,凉风习习,带来了些许秋天的气息。离别两年之后,土井策太郎再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
正值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清朝年号是光绪二十九年。这一年是旧历闰年,有两个五月。虽然阳历九月已经过半,但阴历上依然写着七月。
土井策太郎按照上级的要求,到北京内城的金鱼胡同拜访那须启吾。
那须启吾的屋子完全是中国风格的。屋里有热炕,炕上铺着有些磨损的毯子。一张细竹帘,把屋子隔成两半。穿帘子的线已经脱落,作为“墙壁”的帘子也是歪歪斜斜的。很快,竹帘就该换成布帘了。屋子中央放着一张八仙桌,看上去像紫檀木的,实际上是普通木头做的,只不过涂了一层黑漆,根本不值钱。黑漆脱落的地方还露出了斑驳的白色。墙上的挂轴是赝品,花瓶也比较劣质。
不过,这倒不是因为主人穷,而是因为他对房间摆设这种事不太在意。
去年四月,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sup><a id="a1" href="#b1">[1]</a></sup>,计划分三期撤兵,一年半内撤完。第一期撤兵已经实行。第二期撤兵计划规定,应在今年四月八日前将军队撤出盛京<sup><a id="a2" href="#b2">[2]</a></sup>和吉林两个地区,然而俄国政府却一再拖延,计划迟迟未能付诸实行。
与此同时,日本与英国结盟后,对俄国的外交政策趋于强硬。东京帝国大学的七名博士联名向日本首相桂太郎提交意见书。他们认为俄国人的目的是先占领东北,再进军朝鲜,最后将矛头指向日本,因此他们提出主战论。日本的国内舆论也认为对俄作战势在必行。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策太郎父亲的同乡好友,也是外务省的一个工作人员,找策太郎商量工作:“现在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你去北京。你愿意去吗?”
策太郎家世代经营书画古董。他父亲的好友,亦是同行的鹿原氏经营了一家鹿原商会。策太郎在那里见习时,曾因工作在北京待过一段时间。当时,义和团事件刚发生不久。
其实他非常愿意去北京。除了可以大开眼界、增长见识,对将来经营家族事业有益,他还有私人原因。
策太郎一坐下,“紫檀木”椅就吱吱作响,像要散架似的。
那须启吾拿起素陶茶壶,斟了杯茶。茶壶表面蒙了一层灰尘,杯子似乎也没人洗过。
“请。”他一边得意地捋着胡须,一边说。虽然屋内摆设很简陋,但他那向上翘的八字胡,却修剪得极其讲究。
茶水表面浮着一层油,策太郎装作毫不介意,勉强喝了下去,还说“多谢”。
“对目前的形势,你有什么看法?”那须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