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璇玑图 > 附篇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逸闻趣谈几则

附篇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逸闻趣谈几则(第4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推荐小说:

1.王之涣审案

开元四年(716年),戏剧性的一幕开始上演于历史大舞台。默啜率军攻打铁勒九姓拔曳固部落,打了个大胜仗。就在他得意洋洋带着无数战利品回国时,忽然有一个拔曳固部落的兵卒颉质从柳树林中冲出来,长刀一挥,就将毫无防备的默啜斩下马来。突厥大军失去首领,竟然由此溃散。颉质又从容割下默啜的首级,投奔了唐朝。唐玄宗遂下令将默啜首级悬挂在长安广街示众。一代枭雄,终以凄凉结局谢幕。

王之涣一个个亲自察看,终于找到一名脊背上有指甲抓痕的男子阿狗,命差役将他拿下拷问。阿狗不得不承认了强奸小姑、进而又杀死小姑的罪行。

哥舒翰的驰骋英姿及辉煌战绩,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元稹都有吟诵。李白认为名将卫青与哥舒翰相比都黯然失色,有《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次日正值庙会,王之涣决定在庙会上当众审问恶狗。附近百姓听说县尉要审狗,都赶来看热闹,将整个庙宇都挤满了。王之涣见人到得差部多了,吩咐差役闭紧庙门,再将老人、妇女,孩子挑出来,分批地赶出门外,只留下一百来个青壮年男子,这才喝道:“各人把衣服脱了,面朝墙站好!”那些人不敢违抗,只得照办。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王之涣问道:“你们只有两个年轻女子在家,难道平时没有任何防备吗?”嫂嫂答道:“我家饲养了一只黄狗,但不知甚的,晚上并未听见狗叫声。”王之涣闻言大怒道:“那狗不为主人效力,端的可恶!”

王之涣在世时诗名已震烁海内,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足以证明此点。开元中的一个雪天,王之涣与同族王昌龄及另一大诗人高适来到旗亭小饮,正好有十余名梨园子弟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酒酣时,便以歌乐助兴。

开元二十八年(739年),金城公主病死于逻娑(拉萨)。唐玄宗李隆基听到消息后,特意在长安光顺门外为公主举哀,辍朝三日。

这首诗用词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当时乐工将其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

会盟碑并没有阻止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烽火,从开元到天宝,双方战事频繁。直到天宝七年(748年),名将哥舒翰采用“步步为营”的军镇策略,才收复了失陷多年的黄河九曲之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后,不论在中国边境还是在西面,吐蕃的威胁都被有效遏制,哥舒翰对此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大量边军内调,又揭开了中国吐蕃关系史灾难性的新篇章。

小说中的姑嫂连环案化自王之涣本人真实事迹。他在文安任县尉,曾审理过一起离奇命案:当地有户人家,男主人常年在外做生意,家中只有妻子和妹妹,姑嫂两人相依为命。有一天晚上,嫂嫂正在磨房推磨,忽听见小姑大叫”救命“,急忙奔出去查看,在院内看见一个人影,因天黑看不清面目,只看到他是个光着上身的男子,情急之下上前抓他。那男子身强力壮,脊背又光滑,大力一挣,就脱身逃走了。嫂嫂赶去房中,发现小姑赤身裸体地惨死在房中,吓得不知所措,慌乱了好一阵,才赶去县衙报案。

11.默啜悬首长安

《璇玑图》小说开篇提及《登鹳雀楼》诗中描绘景色与实景矛盾确有其事,历代对此解释不一,多有争论。感兴趣的读者可自去鹳雀楼勘验。又,小说中所叙述的城池建制、地理方位、风土人情、地方掌故、人物服饰装束等均参照了相关地方志和古代典籍,力求以细节来还原最真实的唐人生活风貌。

突厥默啜自立为可汗以来,与中原争锋二十余年,胜多败少,最盛时曾统一突厥东、西两部,西境一直到今里海。从武则天,到唐中宗,到唐睿宗,再到唐玄宗,祖孙三代都拿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没有任何办法,打他打不过,和谈总不长久。

哥舒翰父亲哥舒道元为突厥哥舒部落首领,母亲是西域于阗公主,他本人却在对吐蕃的战争中成长为唐朝一代名将。有一首假托“西鄙人”所作的《哥舒歌》在陇右一带广为流传:

王之涣是个诗人,以诗知名后世,他最脍炙人口的诗句除了《登鹳雀楼》外,还有那首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凉州词》: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原来王之涣听说黄狗不叫唤,猜到作案者是姑嫂家的熟人,一定就住在这附近,背上又被嫂嫂抓了一把,留下痕迹,不难对照找出。至于庙会审狗一事,不过是王之涣故作耸人之举,目的在于吸引众人来看热闹,诱使真凶上钩。

哥舒翰有家奴名叫左车,年龄只有十五、六岁,却是膂力过人。每次出战,他都紧跟在哥舒翰身边。哥舒翰擅于使枪,每当追上敌人时,先用枪搭在敌人的肩膀上,然后大叫一声。当敌人惊然回头,便趁机直刺咽喉,顺势挑起敌尸五尺多高,再摔在地上。左车立即下马,斩敌首级。主仆二人一直如此配合,甚为默契。敌军见此,无不心惊胆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