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手笔 > 第四章 “日本的黑雾”放晴了吗?

第四章 “日本的黑雾”放晴了吗?(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言归正传……

《日本的黑雾》后来由文春文库出版,分为上下两部。到了《昭和史发掘》竟总共有十三部!学校完全没教过昭和史,因此毫无知识储备,即使撇开这点不谈,光是这个长度就足以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了。纵使我在这里拼命鼓吹,说什么一看就欲罢不能,内容有多么精彩、多么好看,各位恐怕也不太可能一口气把十五本买回来吧。呜呜呜,这就是现实,况且各位年轻读者的时间和钱都很有限。

所以在此,就先介绍一下精华部分吧。

《昭和史发掘》

在这十三部中,从第七部到第十三部谈的都是“二·二六事件”<a id="zw1" href="#zhu1"><sup>[1]</sup></a>。这是我国现代史上唯一的军事政变,这次事件导致军部在议会的发言权急剧提高,从而改变了日本后来的发展方向——可说是一大转折点。要谈论战前我国的情况,的确不能少了这件事。

导读:对昭和史贡献甚巨的清张报道文学

文/宫部美雪

虽然偏离了“短篇小说选集”这个主题,但在本章,我还是想介绍两篇松本清张先生的报道文学作品。这一章的导读,我特别以刚接触松本清张世界的年轻读者为阅读对象,那些“早就看过清张全部作品”的忠实读者或许会觉得有点无聊,如果您属于后者,请跳过这篇文章继续往下看。

那么,我就开始说了。

十几岁、二十几岁的读者,或许不太清楚社会派推理学家松本清张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昭和史研究家。不过,说到“××的黑雾”这个词,想必曾在哪里听过吧。某某似乎有犯罪嫌疑;在某方面,谁跟谁似乎在进行什么非法勾当却无法判明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就会用“××的黑雾”这个词来形容。这个简单明了、精准鲜活,足以诱发人们想象的词,就是清张先生创造的。

陆军军官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和青年军官的清廉理想发生冲突。无情的命运、破碎的友情与爱情、发生在历史转折点的人间悲喜剧……可能是材料太齐备了吧,二·二六事件不断被改编成电影、小说、漫画等艺术作品(说来不怕各位见笑,我也写过与此相关的《浦生邸事件》)。我想各位年轻读者都很熟悉,接下来就不详述了。

二·二六事件发生于昭和十一年二月的一个下雪天,而清张先生将其写入《昭和史发掘》,是在昭和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之间。各位看的时候别忘了,这篇文章并非事件发生时的调查报道。昭和十一年时,这个国家还没有“报道自由”,国民也没有“知悉权”,恕我再唠叨地强调一次,正因如此,这才叫做“发掘”。清张先生就是为了将那个时代的人无从得知的事实公之于世,才写下这篇浩大的现代史报道文学的。

昭和三十五年(一九六〇)一月起,在《文艺春秋》月刊上连载十二期的《日本的黑雾》,是以战败后的日本为背景,对在美国(正确说法应该是“联合国”,但实际上只有美国)统治下发生的离奇案件与扭曲社会形态进行详细调查,根据查出的事实构建崭新的假说,再用浅显易懂、简洁冷静的文体写成的一连串报道文学作品。据说这篇文章打从连载开始就引发了热烈的反响,“黑雾”也成了当时的流行语。

啊?被美国统治?那不是伊拉克吗?

或许你会这样说。不,不是伊拉克,而是我们生活的日本。我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曾有一段时期受美国统治,被迫接受进驻军的民主化政策。现在伊拉克所发生的事,从某个角度来看,也和我们日本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清张先生还有一篇从标题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是报导文学的作品,叫《昭和史发掘》。于昭和三十九年(一九六四)至四十六年(一九七一)在《周刊文春》连载。如果说《日本的黑雾》写的是战后的日本,那么这篇就是战前的日本。尤其是对当时倾向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政界与军部的动向,以及受此影响逐渐改变的社会百态,清张先生在某些地方用放大镜细窥,某些地方则用探照灯照射,突显其特征,同样是不得了的苦心之作、精彩之作。昭和三十九年正是高速发展期的开始,也是日本举办东京奥运会的一年,那时不仅早已没有人再提“战后时期结束”这个话题,连“复兴”这个字眼都被抛之脑后。清张先生却在这个时候,将战前社会的形态巨细靡遗地鉴证重现,此举的确可说是“发掘”。

说真的,杂志连载都能写出这么惊人的作品,我现在看都觉得头晕目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