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案 寄生恶念(第2 / 26页)
截至目前,苏煜、苏煜的嫂子李艳梅、苏煜的哥哥苏杭全部被害,如此重大的案件让市局一把手如坐针毡。为了补充办案力量,刑警支队长从全市抽调了50名刑侦骨干组成联合专案组,由徐大队任专案组组长做具体分工;专案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捋清3名死者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矛盾。
十
明哥带着刑事技术组对现场进行分割式的勘查,确保每一平方米的现场上都没有物证遗漏。
明哥:“行,那我们就等你的好消息。”
“女性,身高一米六八,年龄在20岁至25岁之间,脂肪壁较薄,体重约55公斤,死亡原因是颈动脉锐器伤,凶手是从其身后用锐器划开了死者的脖子,一刀毙命。死亡时间不超过3个月。死者被害后,尸体就近埋在了院子中,说明第一凶杀现场就在这里。
“联系徐大队,让他组织人员摸排,看看楼窑村附近有哪些工厂是晚上8点以后下班。找到后,组织工厂里的工人辨认,这种极为模糊的截图我们看不出个所以然,但熟人未必就看不出。”
“接下来,这几间屋子是我们的勘查重点。另外,在院子中仔细寻找,看有没有适合藏尸的地方,苏煜的哥哥这么多年没有消息,这不符合常理,我推测他有可能也遭遇了不测。”
“冷主任,你说。”
从“无头浮尸—石桥—楼窑村—索桥村”一路走来,我们连续高强度工作了一周有余,现在又发现一具新的尸体,为了尽快解开其中的谜团,明哥紧急联系了分县局的精英技术员辅助勘查。
命案现场勘查机制再次启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悬赏通报在几家工厂门口张贴之后,效果立竿见影,刑警队一天之内接到了不下20条线索。经过一一甄别,只有一名叫苏煜的男子处于完全失联状态。
院中只有大门通向堂屋的路面铺有砖石,其他地方均为软土,院内鞋印提取工作并不复杂。我这边刚一结束,明哥便把组装好的解剖床推了进来。
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徐大队申请了1万元赏金,向工人征集线索,并承诺给举报人保密。
坟包埋得并不是很深,几名侦查员只花费了半个小时便从中取出了一具用床单包裹的尸体。
就在胖磊暴跳如雷之际,明哥则沉下心,仔细端详了不同时间段的视频资料,他说:“从录像上看,嫌疑人每晚均在9点左右吃完晚饭,12天,天天如此,这绝对不是巧合,叶茜。”
苏煜户籍地的现场勘查分为:痕迹检验组5人,由我带队;理化生物检验组4人,老贤带队;法医组4人,明哥带队。每组配备一名刑事照相员,胖磊跟明哥一组。勘查队伍扩充至16人。
8个小时后,目标浮出水面,但遗憾的是,小饭店内安装的都是廉价的硬盘机,虽然大致确定了死者是谁,但画面太过模糊,无法分辨体貌特征。更要命的是,因为楼窑村特殊的治安环境,附近的城市监控均被人故意损坏,视频追踪也派不上用场。
在本案上,明哥几乎动用了全市的刑事技术精英,之所以这么大动干戈,是因为我们在院子拐角一个被封死的水井中又发现了一具白骨。经过DNA比对,这名死者正是苏煜的同胞哥哥苏杭。
当天,我和磊哥以“羊蝎子快餐店”为中心,把周围30多家小饭馆的室内监控全部拷贝了一遍。夜里,一支由34名侦查员组成的视频分析小组正加班加点地浏览录像资料。
有了时间表,就等于有了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这样也避免了很多矛盾。商人都讲究“和气生财”,提议一出,众厂家纷纷认可。既然每个厂家的出货时间不同,那么也就意味着工厂的上下班时间也不尽相同。所以楼窑村从早到晚都有上下班的工人经过。附近的饭店也大多是24小时营业。如果死者不是在附近上班,他不会每晚都在9点钟左右准时进食,所以死者是附近工人的可能性非常大。
尸体已经高度腐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半白骨化。令人作呕的恶臭味让侦查员们纷纷退避三舍。
楼窑村距泗水河不远,水路运输方便,很多商人选择把工厂建在村子附近。工厂多了以后,便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码头用不过来。试想,码头就那么大点儿地方,如让所有船只都一窝蜂地集中在码头也不现实。为了缓解运输压力,由海事局出面协调了每家工厂货船的停靠时间。比如7点到8点是某某公司停靠,那么其他家的船只绝对不能占据码头的有利位置装货卸货。
因为时间紧急,明哥只戴上了一个薄薄的口罩便开始了尸表检验。
“好的冷主任,我这就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