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有翼之暗 > 自作解说

自作解说(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侦探能成为神吗?

从最初《MESSIAH》的这个标题就能看出,作品中会出现若干个“神”的形象。不过,和后来的成品不同,当时我的想法还只是简单的“第一推动者=神”,类似“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纳斯”的模式。也就是说,唯有拉上最后一块帷幕的人才能获得“神”也即“第一推动者”的资格。

文中的侦探是一个净说无聊笑话、满嘴烟味、人有点胖的中年活宝,老是嘲笑歇斯底里的女助手,结果被人家扔了茶碗和镇纸。就是这么一个无聊透顶、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形象。

然而,在执笔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个结合国名系列和《十日惊奇》的点子,于是案子的数量增加了。诸位可能会想,先按预定的计划,新点子拿来另写一篇不就行了嘛。但是,这样的展示舞台毕竟一年只有一次,所以当时我只想尽量把貌似有趣的情节和诡计往里塞。进而,我还在每个案子里放入斩首情节,导致全文无法再纳入喜剧的氛围。诡计所必需的篇幅增加后,我也渐渐无暇写那些傻里傻气的对话了。

想尽办法写了一阵子,结果在写到二三十页的时候,我又从头来过了(这份初稿我改了文件名一直保留着。后来,有位前辈会员读过后,笑我说“亏你能把这篇改成那篇”)。

推倒重来的直接契机是我想到了第一个密室杀人的诡计。因为我心里有个“卑鄙”的小算盘:此类花招与其以喜剧风格展示,倒不如故作深沉地亮出来效果更佳吧。《有翼之暗》出版时,这个诡计受到了热议,所以我还不清楚这个小算盘究竟打得对不对……

如此这般,我重新设定风格,改得严肃了几分,侦探也换成了典型的福尔摩斯式的名侦探。这就是木更津悠也。

《有翼之暗》的前身是题为《MESSIAH》<a id="note1" href="#notef1"><sup>[1]</sup></a>的中篇小说,于一九八九年刊登在京大推理研究社的社刊《苍鸦城》的第十五期。

《MESSIAH》的篇幅是改稿后的《有翼之暗》的一半,按四百字一页的稿纸计算,大约有三百五十页。不过,情节和诡计等构成小说主干的部分几乎未做改变,无非就是给雾绘新添了一些属性。《MESSIAH》里出现了十几个死者,所以案子一个接一个地发生,情节进展十分紧凑。即便如此,页数之多还是让当时的我吃了一惊。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苍鸦城》以短篇为主,较长的作品一般也就是一百五十页左右。理由有二。其一,大家一旦开始创作长篇,页数就会剧增,导致印刷费用暴涨。(不过,说到页数问题,前一年的《苍鸦城》第十四期投稿较少,新入学的我毫无征兆地提交了一篇超过一百页的短篇小说,反倒大受欢迎。所以,我对页数其实不怎么在意。)

其二,当时的原稿创作仍以手写为主。相比可以轻松添减和修改的文字处理机,手写原稿对体力和精力的要求高得多,因为一有修改就必须重新誊清。

如果像新人奖的应征稿那样,拿出豪赌人生的气魄倒也罢了,只是给社刊投稿的话,很难保证有这个持续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作数百页的长篇。其实,不光是我们这些业余人士,就连业内也有作品页数随文字处理机的普及而增加的趋势。

结果,对“黑死馆”的恶搞没了,侦探也成了正统派,感觉就只剩下了对“黑死馆”的致敬。之前我只写过喜剧风格的短篇,所以常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黑死馆”或奎因作品的氛围中,受到的影响直接就在文章中显现出来。当时的我似乎正处于这样的年龄。

麦卡托算是我初期恶搞的唯一残余吧。在仅限于社内发表的短篇戏作里,他一会儿和兄弟几个使出三人合体必杀技,一会儿又徒手和宇宙人搏斗。这么说吧,在那之前他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角色。

总之,《MESSIAH》经前辈作家的介绍,引起了讲谈社NOVELS的编辑宇山日出臣先生的关注,最终得以付梓出版。在店里看到自己的书时,我大为感慨地想自己也算是有了一份青春的美好回忆。当时的我做梦也没有料到会成为职业作家。开始打算入行继续创作小说则是在写完《夏与冬的奏鸣曲》之后。

在《有翼之暗》中我思考的问题是,由谁来攀登顶点。当然,从创作《MESSIAH》的时候开始便是如此。本格推理,又有名侦探,在这种情况下独享此地位的通常是侦探。所以侦探才会被称为名侦探,贯穿整个系列解决迷案,最终为作品落下帷幕。然而,自从我在高中时读了《十日惊奇》,不知为何很抵触这种单纯的名侦探大获全胜的故事。话虽如此,以凶手的胜利告终则又抛弃了本格推理——尤其是名侦探推理类作品所宣扬的劝善惩恶。劝善惩恶类作品给人带来的畅快感毕竟不同凡响,所以不让凶手受到相应的惩罚是不行的。

只有一人能登上作品的最高峰,由谁来占据这个位置呢?侦探还是凶手,抑或是其他人呢?也许是谬论,我认为后期奎因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述方式,其实就是“如何能保证侦探抵达至高点呢”。

《苍鸦城》从曾经的手写誊清——据说字迹优美的誊写人员被视若珍宝——改为文字处理机誊清,正是前一年的事。当然,没有文字处理机(电脑)的会员还很多,所以也有会员把手写的原稿输入文字处理机进行誊清。

到了翌年《苍鸦城》第十五期时,用文字处理机创作的投稿者有所增加。除了我的作品,另有长度达一百至二百页的中短篇小说五部。由于总量差不多是去年的两倍,导致制作经费堪堪用完。初始计划的偏差让我这个主编一阵心慌(京大推理研究社强制二年级学生当主编)。不过,这一年正好是颇具纪念意义的十五周年,加之前辈们也表态“薄不如厚”,于是我决定包括自己的作品在内,一篇不砍全都装订成刊。

当时,我用的是一款名为“文豪”的台式文字处理机,带显示器。也有一些写短篇小说的人,用的是那种只能在液晶屏上显示一两行字的便携式文字处理机。前辈中西智明先生尤其强悍,竟拿“一行式”文字处理机创作了正式出道的长篇小说《消失!》。

总之,我的第一部长篇就是这么出炉的。如果当时文字处理机还很昂贵,又或者上一年的《苍鸦城》厚度惊人的话,我想我大概会写一篇字数更少的小说吧。

其实,《MESSIAH》的最初构想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喜剧。我原本打算写一个极具闹剧性的轻松小短篇,形式上恶搞《黑死馆杀人事件》,讨人厌的名侦探跑进奇异洋馆的设定也是一样的,但诡计只有两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