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天下商帮 > 第4节 一封信写得慷慨激昂,任谁也找不出一点纰漏。但在老于世故的泾阳大商眼中,却读出另一番意味

第4节 一封信写得慷慨激昂,任谁也找不出一点纰漏。但在老于世故的泾阳大商眼中,却读出另一番意味(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又有人说:“什么叫隔壁晋商?晋商中的翘楚不就坐在对面。从祁县到泾阳,文家的生意可是纵横两省。”

马天行捋着胡须:“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一封信写得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任谁也找不出一点纰漏。但在老于世故的泾阳大商眼中,却读出另一番意味——位高权重的李一功分明暗示文家,朝廷在西北调兵遣将,这供应军需粮草的生意将落到文盛合手中。而这层含义,恰恰是文知雪最需要的。文盛合能拿到供应西北大军粮草的生意,债主还用担心吗?

文知雪淡淡一笑,说:“十两银子买来的棉花,如今六两银子抵出去,实在心疼。再说各位拿到棉花还要费尽心思去变现,一样心不甘情不愿。既是两相为难,何苦来哉!不如宽限些时日,等文盛合缓过劲来,直接用现银还债。”

马天行正襟危坐,表情庄重:“李大人以国为家,实有古大臣之风,这番情怀足令我等草民感佩。”顿了顿,他又说:“李大人是刑部堂官,本就日理万机,西北用兵的粮草调度,乃兵部与户部职责所在,难得李大人还要操心。”

她这一说,众人皆是目瞪口呆。马天行用诧异的目光打量着文知雪,说:“让你还银子,你说拿不出,用棉花抵债又不肯,这是要怎样?”

文知雪自然能听懂马天行的话,李一功一个刑部侍郎,能插手这单生意?她轻描淡写答道:“索额图倒台后,李大人圣眷正隆,好些事陛下都要召对。”

文知雪放下茶杯,说:“有些话本不当说,无奈被各位逼到这个份上,只好说了。”她转过头,吩咐伙计:“把李大人的信,拿上来给大伙瞧一瞧。”

此话一出,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嬉笑嘲弄。马天行语重心长地说:“知雪,做生意讲究脚踏实地,而不是比谁会吹牛。”

这封自京师寄来,由刑部侍郎李一功亲笔所书的信,文知雪早就准备着。自打文善达过世,她便料到有债主登门的一天。既然没银子,只能虚张声势一回。她派人急赴京师,揣着银子求回这封“救命信”。

文知雪一脸镇定,优雅地拿起茶杯,又用茶盖把茶叶往边上拨了一拨,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伙不必担心银子打了水漂。不必等到猴年马月,没准就几个月光景,文盛合便可起死回生。”

李一功素有酷吏之名,上一回以钦差大臣之尊赴陕西办差兴起大狱,令关中商贾人人闻之色变。借着那趟差事,李一功从文家捞走了不少银子。如今文家有事求上门,一封书信他答应得倒爽快。不过人家更把话挑明,只能帮到这一步,其他事爱莫能助。

“不过,”文知雪停顿一下,话锋一转,“文盛合虽遇到难处,但还不到赔本甩卖的境地。欠的债我们会想办法还上,用不着拿棉花来抵。”

“这才叫鞠躬尽瘁。”马天行又是一声赞叹,心中却盘算起来:这段时间,是听说李一功行情看涨。况且当初文善达能死里逃生,应该走了李一功的路子。他们之间渊源不浅,如今合伙发一笔国难财,倒也顺理成章。

文知雪并未理会哥哥的眼神,微笑着说:“多谢马伯伯的好意。你开出的价,当真既是生意,又有人情。”

旁边人没有马天行的城府,直接说道:“噶尔丹那小子在草原上东奔西窜,朝廷必会增强防务。大军的吃喝拉撒,倒是一门大生意。当年满洲八旗南下,还有平定三藩,隔壁晋商靠着‘赶大营’赚了不少银子。”

众人见马天行心意已决,要么无奈答应,要么低头不语。文知桐给妹妹使了个眼色,意思是催她赶紧把事情定下来。稍有迟疑,若有人反悔,好事就泡汤了。

“别同这丫头废话,她本事不咋样,脸皮却厚得很,摆明了想赖账。”有人已吼起来。

文知雪恨透了道貌岸然的李一功,对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了然于心,不过关键时刻,还得靠人家狐假虎威来打发债主。

旁边有人帮腔,语气更是严厉:“文知雪,想你父亲当年何等英雄盖世,可一不留神还是在棉花大战中输个精光。凭什么叫我们相信,你能让文盛合起死回生!”

李一功混迹官场多年,说话自是滴水不漏,短短两页纸,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是对文善达过世的哀悼,甚至猫哭耗子般回忆起两人相交的往事;第二是夸赞文善达,说他身为商贾却知晓家国大义,多年来积德行善,为朝廷分忧;最重要的在第三层,李一功感叹国事艰危,说自己身在中枢,夙夜在公,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专门提到噶尔丹兴兵作乱一事,说西北战事关乎朝局,勉励文家后辈以文善达为楷模,为国立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盛合在关中商界举足轻重,日后但凡朝廷有何差遣,应当以国事为重,不避艰险,不辞辛劳。

“说得好听!”裕兴药铺的陈东家对棉花抵债本不甘愿,可一听说“宽限些时日”,却气不打一处来,“等你们缓过劲来,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