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第2 / 2页)
鸭农顺着曾玉刚的询问,有条不紊地答着,使在场的人都啧啧称赞。临走时,曾玉刚拍着鸭农的胸脯说:“好样的,安都农民很有现代农民的胆识和眼光啊!”
赵吕生接着说:“我们抓产业始终都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南下乡的群众对养鸭这项传统产业很有积极性,我们就引导他们大力发展,出成果了吧!”
曾玉刚把报社、电视台的记者叫到身边,说:“我希望媒体的同志要善于思考,在深度上、广度上挖掘素材,发现挖掘价值,把安都的养鸭经验推广到全市,乃至全省。”
糟啦!南下乡养鸭的只有几户子人家,也不成什么规模。什么不可以看,偏偏要去看养鸭的?黄鸡、家鹅、水产、生猪等等,这些产业都是在全省叫得响的产业,随处随时都“壮观”。这壶不开提那壶,稀稀拉拉有几人在养鸭?还看什么协会。原来,一个多月前,曾玉刚从《南州日报》上看到了南下乡养鸭的新闻,说“一只鸭子”带飞了整个村子,曾玉刚很喜欢这样的传统产业,对这个乡养鸭致富甚感兴趣,于是就打算找个时间调研,他就是不知道,这篇杜撰的假报道背后的故事,为了这篇假报道,连报道组长都受处分了。
军令如山倒。赵吕生下令,由农业局牵头,向全县所有的乡镇、专业户收购家鸭,全部装运到南下乡去。
“花再高的价都要搞成!”赵吕生下了“死命令”。
于是一场全民上阵为“鸭”而忙的“大会战”紧锣密鼓地打响了。
有些鸭农把价提高到天文数字,还故意刁难干部。为了做好应对曾玉刚与鸭农交谈的准备,南下乡安排副书记谢光化装鸭农,谢光这人长得高高瘦瘦,黑古溜秋,俨然老表相,口才又好,再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演员了。
这天,曾玉刚一行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南下乡,一路的风景凯歌,“呱呱呱”地鸭子欢叫声此起彼伏,一群一群的,煞是好看,真是名不虚传啊!
途中,曾玉刚从车上看到了一个戴着一顶大斗笠,手扬一支长长的竹竿,竹竿头上还系着一块条形布块,正在赶着家鸭准备下料。
“停车!”曾玉刚说着就下了车,径直走向这个戴着大斗笠的鸭农,“这位老表,你好啊!养了这么多鸭,很有眼光啊!”
“这是托改革开放的福,托政策的福,托市里、县里的福,各级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与我们农民老表打成一片,扶持我们发展家鸭生产!”这位鸭农说。
“老表你蛮会哇的呀!”曾玉刚学着当地的土话,开心地说,“你养了多少家鸭?出笼了多少?一年收入能拿多少?全村有多少你这样的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