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老区县长 > 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三、乱涂乱画、破坏环境者;

四、损坏公共设施、花草树木者;

五、污言秽语、言行不文明者;

针对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只有采取更为严肃的办法。

一、由针织厂负责,在两株树木前立一石碑,上书:“旁边两株树木若死去,赔树人为针织厂两工人。”

二、由创卫办负责,为老区超市挂一黄旗,上书:“此超市不卫生,超市法人代表是伍兴子。”

有关责任单位要按有所为工作法落实。

元宵节来临,观灯要保持城区文明环境,严禁不文明行为。其中保护花草树木等公共财产和环境卫生是一项重要任务。希望全体市民引以为戒,看好门前,实行责任制,凡发现此类问题,建议按上述两条办理。

安都有1700多年的建县史,自古就是南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曾两度设置州府,它关山雄固,城势雄奇,南俯珠三角,北望长三角。然而,后来的安都城,却没有延续它辉煌的历史 <http://bbs.tianya.cn/list-50337-1.shtml>。

钟祥云提出:“要在城区大规模进行‘三拆’:拆墙透绿。拆违造绿、拆临建绿。”

“拆墙透绿”不是安都的发明,却被安都人认为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这些工作首先涉及到许多部门和个人利益,有的单位每年要因此损失很大一笔钱,而这笔钱很可能是单位福利的来源,有的下岗职工和老百姓靠经营小店铺为生,拆掉临街店铺无疑打掉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有的单位以安全为由拒不接受拆迁决定。种种矛盾交织,使得“拆墙透绿”进度非常缓慢。

有困难,就从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院做起,由政府部门率先“拆墙透绿”。

机关大院拆墙时也很困难。沿墙有几十间店铺一字排开,一年下来,机关事务局可得到几十万元的租金收入。其实“透绿”还有差距,大院里的绿色少得可怜,有限的空间也被大大小小的车辆所占据。有人不愿意拆,王实心还暗示几个部门干部抵触钟祥云。钟祥云找到这几个部门的干部询问不动手拆的理由,他们说,没有钱请人拆迁。钟祥云说,他组织干部去义务劳动。“不会砌墙,还不会拆墙吗?”他们又说:“拆了墙垃圾没处倒。”

这件事之后,钟祥云想了许多,没有教育和惩罚,就没有道德和文明。任何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都出现过严重的违法败德现象。市场经济的到来,使人们压抑了多年的金钱欲极度膨胀,不择手段发财成为一些人的行为准则。只是在走上法治的轨道之后,依靠重典重罚,才形成了今日的正常市场秩序和道德规范。如果没有英国近乎残酷无情的债务人监狱,就没有今天的信用体系;如果没有对造假者毁灭性的打击,假冒产品就不会消失。人们经常赞美新加坡的文明,但他的文明恰恰是靠惩罚造就的。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是靠说教形成的,是靠制度罚出来的。

那两名工人写了检查,承认错误,并植树补过,又花了几十元钱,买走了批评他们的石碑。而那间被挂黄旗的超市,从此彻底改变了面貌。

安都县正式开展了“黄马甲”活动。还公布了穿“黄马甲”的十条不文明者:

一、随地吐痰不讲卫生者;

二、乱扔废物、破坏环境市容者;

钟祥云说:“干部用大板车拉到远处去倒。”他们又找理由,“大板车拉不远!”钟祥云又说:“那就让武装部队派出军车帮忙!”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县委、政府的围墙拆了,大门也没了。再经过一番改造,院内绿草如茵,花香四溢,飞鸟起落,文化雕塑各具神采。起初,门口还有保安站岗,群众只能远看,不能近视。钟祥云决定公休日不设岗,让群众进去坐一坐,转一转。试验了一段时间,没有发生什么问题,后来,钟祥云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撤掉门岗,全天候向群众开放。县委县政府大院就变成了公园。各单位逐步明白了这样一个理念:每个单位的大院是单位所有,社会共享,以人为本。市民高兴地说:“这才叫社会主义。”

元宵节的前一天。钟祥云担心晚上观灯人多,会损失新植的树木,便上街看看,步行至广场路时,他看到多数单位已给新植的树浇过水,护树的木(竹)三角架已架起,但道路上很不卫生,广场马路旁遍地是废纸片。

在县“老区超市”门前,店内的商品横放在马路旁的两棵街树中间,扯起绳子挂上重物使树身摇晃不定,这个超市门前垃圾满地,几辆自行车或摩托车横七竖八地压在树上。钟祥云见状当即提出批评,要求他们纠正这种不文明行为,但当事人拒不接受批评,还溜之大吉。后来经钟祥云向群众打听,知道他们是针织厂的职工。

回到家中,钟祥云写了这一封《敬告市民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