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市长笔记 > 第二十五章 难办的用车制度改革

第二十五章 难办的用车制度改革(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议论司机与领导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发的这种弊端时,武小九就说道,这个问题也是在拟定车改方案之前,就调研出来的问题。所以这次的车改,专门对司机的管理做了改革,领导不再配专车了,当然领导也不再配专职司机了。所有的司机统统由车管办管理,统一调遣,昼夜值班,轮流出车,轮流休息,不再是哪个司机专为哪个领导服务,哪个领导只用哪个司机那种模式。

这时就有人说,这办法好,这办法好,这样弄,领导与司机的关系就正常了。先前领导司机的那种潜在的特权和优势就没有了,大家就平起平坐了,竞争也合理了云云。

有人就说,这种弄法对领导也有好处,虽然领导不配专职司机,有时候会有缺个帮手的缺憾,可是,总觉得欠司机的情,总觉得要为司机办些实事,解决些难题的压力也就没有了。因为这样的派车派司机,实则是淡化了双方之间的关系,使那种相互专一的凝聚的关系分散并“稀释”了。人与人真正成为工作关系,同志关系。

有人就说,这是为领导卸下一个包袱,世界是平衡的,有获得就有付出,有方便就有麻烦。专职司机没明没夜地为你服务,他的吃喝拉撒问题,你就应该关心,你就应该为人家办一些一般人办不成的事,解决不了的困难。礼尚往来嘛,互相帮助嘛,这是人之常情的事啦。

事情往往是这样,他像一个人一样。当你去总结他的优点时,会有连篇累牍的事迹的;当你去总结他的毛病时,也会有连篇累牍的弊端的。说到这份上,大家似乎方真的悟出了车改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前不久政府常务会研究的6项工作,大都已落实和正在落实,只是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一事。行动确实太慢,这当然与我的态度有关,我压根对这事就不大主动,若不是刘书记亲自挂帅这事,Q市的车改(以下简称)恐怕还列不上议事日程。而刘书记之所以亲自抓这事,是因为Q省有领导向他部署这种任务,意思是让Q市作为全省车改的先行者,摸索出一套办法,然后再在其他地市推而广之。刘书记大概也不想做车改的排头兵,他也是在领导的推动下,不得不上马此事。既然是市政府常务会议定夺的工作,我当然责无旁贷,也是在处理了诸多乱七八糟的事务之后,终于挤出专门落实车改的时间。当然是我亲自坐阵,这种事,我不坐阵连人都召集不齐。

我走进会议室时,有关车改的负责人物已先后到齐了,他们是车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进、常务副市长欧阳弘,车改领导小组成员有政府的秘书长老白等3人;车改办公室的人员有本室主任武小九,还有才抽调来的6名专职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来自市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市人大办公室和市政协办公室。

仅看看这个阵容,就可以断定,Q市对车改的重视程度和决心。从开始刘书记建议由我任车改领导小组组长,我就一直在推脱这个差事。我总觉得,堂堂一个市长,有更多的要事、大事要做,不能陷进这种烦心琐事的泥潭。最后还是在刘书记一再坚持下,我方勉强“就范”。随后,秘书长老白与我详淡了Q市车改工作的前前后后,我才意识到刘书记之所以坚持让我出任这个组长的道理。

老白告诉我,Q省的车改工作,在前年就做了。只是由于车改领导小组人员实力不够,车改办缺少专职人员,那次车改很快就流产了。以后再说车改的事,大家都是相互推脱,软顶硬抗、没人伸头干这事,领导也下不了决心,这事就拖延至今。我先前在金远市和雁鸣市的政府工作,当然知道政府公车的问题了。这问题不是一般的严重,凡是拥有专车的领导干部,实质上等于增加了10万~20万元的年薪,或是说增加了10万~20万元成本更合实际。账目是这样出来的。一般地市的四大班子成员,乘坐的汽车寿命也就是六七年光景,它不像私家车保养的好,寿命长。这样仅汽车折旧费每年也有4至5万元,加上各种牌照、保险、维修、汽油及司机工资,至少也在10万元之多,多的要突破20万元的。我在的雁鸣市属Q省中等城市,一年仅市直机关用车的财政支出在五六百万元。老白告诉我,Q市的用车开支为1000万元,对这个数字我当然不感到惊奇。作为省会的Q市,无论领导职数、工作强度、品位高度、城市规模都是大大高于其他城市的。仅四大班子及机关的汽车,已由80年代的二三十辆增至百余辆了。这方面的发展是很惊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公车,仅是名义上的公,实际上,它对官员,比私家车还私,还用的方便,用的过瘾,用的随意。办私事的频率之快、效率之高、奉献之大是比任何一家的私家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如开着公车娱乐休闲、接送孩子上学、探亲访友、办红白喜事,甚至假日的旅游观光,这都是公开的秘密,“合理”的使用。凭心而论,公车如此现状,确实到了不改革不行的时候了。可是,我们的干部,当然是手中撑权的领导干部,一个个得到了这种使用公车的好处,他们谁会主动的、积极地做车改工作呢。不仅不想改,而且要在这种改革的步履中使跘子,设障碍、布雷区。这就是我们的官员干部。不,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的暴露。为了个人的既得利益,而要去牺牲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这是一个自私的民族,一个官官相护的群体的现状。正是这种缘故,上级一再引导的公车改革工作,总是难以起步,不管在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区,都一球屌样。

会议由老白主持,他让新上任的车改办主任武小九把拟好的车改方案向大家谈一下,然后再对这个方案修正或补充。

武小九先声明,这个方案只是草稿,是根据市纪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几家组成的联合调研小组,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方拟出的方案。

这次车改的方法是,由上至下,先上后下,即先将Q市四大班子领导的专车、部门的公车统一收走。由车管办统一管理,统一派车,统一维修。然后再把这办法向市直机关推广,之后,再向Q市方圆的4市(县)5区推广。

当武小九说到汽车要统一维修时,有人似乎觉得不好适应,在下边窃窃私语起来。此刻,老白插话了,他说,这次车改,要变原来的由专车司机维修车辆,专车领导签字的办法为统一维修,汽车专管干部审核签字的办法,这一条特别重要。接下来,他举了几个例子,的确令人吃惊。其中某市直机关一辆新车,仅半年时间就花去修理费5万元。经过了解,并非汽车发生故障需要大修,而是一般的保养性修理。显然,这是以修车之名,搞谋私之实。经过了解,每年公车的维修费用成了所在单位下账的黑洞。当然,都是财政正常渠道不能报账的开支,就以汽车修理费摆平。有行家算了笔账,公车的维修费,平均是私家车和出租车维修费的8倍。老白又举个滑稽的例子,市里有一家单位,司机是局长的侄子,凡司机遇上困难,手头拮据之时,局长就对他说,你去修车吧。侄子心领神会,就把车开到合适的地方修理。只那么三下五除二,一张3万元乃至5万元的修理费发票就开出了,局长在发票上大笔一挥,“请予以报销”,几万元的钞票就进入个人囊中……这时有人说,别说那司机是局长的侄子,就不是他侄子,只要司机服务领导时间长了,相互之间就有了一种感情,双方就加大了取长补短的作为,司机就成为领导的好帮手。不论公事私事,家里家外,上班下班,星期假日,只要领导有事,司机就责无旁贷。说句真话,领导使用司机,比使用亲儿子还顺手,还得力哩。正因为这样,司机有求于领导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一般人弄不成的事,司机却能弄成。换句话说,领导不对一般人办的事,往往跟他的司机办。所以,又一种不良现象就派生出来,本不该转干的司机转干了,本不该提拔的司机提拔了,且放在枪眼的位置。司机的父亲、妻子、孩子,诸多麻烦事统统由他的领导承包了。这样弄下去,使许多干部心理很不平衡,咱单位有几个大本毕业生,都工作四五年了,他们说,还不如个领导的司机吃香哩。

有人就接上这话说,这种一个领导配一个专职司机,确实有这样弊病。久而久之,司机就成为领导的包袱,似乎司机的一切问题,都该领导解决不行。若不然,还会遭到舆论指责,某某领导太不像话,太无情无义,他的司机为他服务多少年了,风里来雨里去的,可是人家的实际困难他就视而不见。那对于他,只是挥手之劳、轻而易举的事。

是啊,对于手握大权的领导,挥挥手就能安排一个孩子的工作,就能调换一个人的工作,就能提拔一个干部,就能晋升一个公务员的工资等等。但是,那手是能随便挥的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