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市长笔记 > 第二十五章 难办的用车制度改革

第二十五章 难办的用车制度改革(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我走进会议室时,有关车改的负责人物已先后到齐了,他们是车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进、常务副市长欧阳弘,车改领导小组成员有政府的秘书长老白等3人;车改办公室的人员有本室主任武小九,还有才抽调来的6名专职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来自市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市人大办公室和市政协办公室。

我虽这么说,实际上我的心中也没底,对这种事只能是先实施了。

前不久政府常务会研究的6项工作,大都已落实和正在落实,只是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一事。行动确实太慢,这当然与我的态度有关,我压根对这事就不大主动,若不是刘书记亲自挂帅这事,Q市的车改(以下简称)恐怕还列不上议事日程。而刘书记之所以亲自抓这事,是因为Q省有领导向他部署这种任务,意思是让Q市作为全省车改的先行者,摸索出一套办法,然后再在其他地市推而广之。刘书记大概也不想做车改的排头兵,他也是在领导的推动下,不得不上马此事。既然是市政府常务会议定夺的工作,我当然责无旁贷,也是在处理了诸多乱七八糟的事务之后,终于挤出专门落实车改的时间。当然是我亲自坐阵,这种事,我不坐阵连人都召集不齐。

这次车改的方法是,由上至下,先上后下,即先将Q市四大班子领导的专车、部门的公车统一收走。由车管办统一管理,统一派车,统一维修。然后再把这办法向市直机关推广,之后,再向Q市方圆的4市(县)5区推广。

就这个事,又是一阵激烈的争论,争论过后,又是等我拍板。

武小九先声明,这个方案只是草稿,是根据市纪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几家组成的联合调研小组,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方拟出的方案。

从原则上讲,眼下对老干部的这种特殊照顾用车是不对的。老干部在任时,有公车服务是工作需要;既然离休了,退休了,那就是休息,休息的人再配汽车,再跟踪服务,有必要吗?有道理吗?这样下去浪费何其大啊!倘若是用老干部自个收入的工资去为汽车买汽油,去为汽车买保险,掏修理费,老干部肯定是不干的,是国家的公款包养了这种公车的一切消费,老干部方当然心平气和地乐意长久如此下去。

会议由老白主持,他让新上任的车改办主任武小九把拟好的车改方案向大家谈一下,然后再对这个方案修正或补充。

可是,从实际情况讲,这次车改,一开始就拿老干部下手,并不妥当,至少应该对老干部予以适当照顾,先过渡一下,不要一步到位。否则,若将老干部惹恼了,车改的事一开始就出师不利,这样下去,肯定中途夭折。因为有人往往会利用老干部来干扰工作。

老白告诉我,Q省的车改工作,在前年就做了。只是由于车改领导小组人员实力不够,车改办缺少专职人员,那次车改很快就流产了。以后再说车改的事,大家都是相互推脱,软顶硬抗、没人伸头干这事,领导也下不了决心,这事就拖延至今。我先前在金远市和雁鸣市的政府工作,当然知道政府公车的问题了。这问题不是一般的严重,凡是拥有专车的领导干部,实质上等于增加了10万~20万元的年薪,或是说增加了10万~20万元成本更合实际。账目是这样出来的。一般地市的四大班子成员,乘坐的汽车寿命也就是六七年光景,它不像私家车保养的好,寿命长。这样仅汽车折旧费每年也有4至5万元,加上各种牌照、保险、维修、汽油及司机工资,至少也在10万元之多,多的要突破20万元的。我在的雁鸣市属Q省中等城市,一年仅市直机关用车的财政支出在五六百万元。老白告诉我,Q市的用车开支为1000万元,对这个数字我当然不感到惊奇。作为省会的Q市,无论领导职数、工作强度、品位高度、城市规模都是大大高于其他城市的。仅四大班子及机关的汽车,已由80年代的二三十辆增至百余辆了。这方面的发展是很惊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公车,仅是名义上的公,实际上,它对官员,比私家车还私,还用的方便,用的过瘾,用的随意。办私事的频率之快、效率之高、奉献之大是比任何一家的私家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如开着公车娱乐休闲、接送孩子上学、探亲访友、办红白喜事,甚至假日的旅游观光,这都是公开的秘密,“合理”的使用。凭心而论,公车如此现状,确实到了不改革不行的时候了。可是,我们的干部,当然是手中撑权的领导干部,一个个得到了这种使用公车的好处,他们谁会主动的、积极地做车改工作呢。不仅不想改,而且要在这种改革的步履中使跘子,设障碍、布雷区。这就是我们的官员干部。不,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的暴露。为了个人的既得利益,而要去牺牲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这是一个自私的民族,一个官官相护的群体的现状。正是这种缘故,上级一再引导的公车改革工作,总是难以起步,不管在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区,都一球屌样。

我最后表态,车改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暂不触及老干部的事,他们原来怎么用车,眼下还怎么用车,其他在职的领导,一律照今天的车改方案实施。我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不改革老干部的用车制度。只是稍缓一步,待在职干部车改就序之后,再对老干部下手车改,这样做当更稳妥些。

仅看看这个阵容,就可以断定,Q市对车改的重视程度和决心。从开始刘书记建议由我任车改领导小组组长,我就一直在推脱这个差事。我总觉得,堂堂一个市长,有更多的要事、大事要做,不能陷进这种烦心琐事的泥潭。最后还是在刘书记一再坚持下,我方勉强“就范”。随后,秘书长老白与我详淡了Q市车改工作的前前后后,我才意识到刘书记之所以坚持让我出任这个组长的道理。

做事要学会因地制宜,要符合当地的实情。中央的规定指的是全国,特别是中央那一方位。我们是地方,地方的人文环境还是我们了解的深刻透彻。当然,我们实施的车改方案,还是一个初步的草案,施实过程中会发现不完善和不科学的地方,这是必然会出现的问题,这种问题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修正、去完善,而不能强调怕出问题就不去实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