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若像郝乡长、王村长的人多了,我这官就好当了(第1 / 2页)
由于我们来得悄然,大王庄及乡里都没人知道,所以就没有前呼后拥的陪同队伍,只是我们几个人与正在干活的移民们一户一户地交谈。
200多户移民同时开工建房,场面很壮观。有的是男主人领着几个匠人忙活着建房,老婆孩子还撇在山上老家;有的是举家一锅端下来,用帆布或帐篷搭个挡风的窝窝,生起炉灶,弄来炊具米面、油盐酱醋,安营扎寨了。
两个局长与村民们很熟,与他们打着招呼,询问着一些我关心的话题。如老家的实物补偿款作价多少?发到手没有?买的砖和水泥的价格咋样?盖房的匠人工钱多高?有啥困难有啥意见等等。补偿款多的农户乐呵呵地对答局长的话,边忙活着手下的活计。有那补偿款很少的农户,只是唉声叹气,埋怨自己没本事,原先家里的财产就少,就不值钱,补的钱当然也就少了,就不够用来建新房。怨谁哩,该补咱的钱人家都给啦,唉,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呗,咱那钱就够盖两间房,咱能有啥意见? 听着农民朴实的通情达理的话,我着实有点感动,农民还是好啊,只要当官的把该给人家的东西给人家,人家就心平气和,就心安理得,就没了意见,这世界,到哪里找这么好领导的人啊?我的内心不由地发起感慨来。
我们走访了几户农民之后,王火突然过来了,他是刚从山下的老庄村过来的。看他那身打扮,黑色的裤腿撕了个三寸长的口子,对襟棉袄用条绳子从腰间勒得紧绷绷的,头上戴了顶褪了色的破单帽,从他那风尘仆仆的面庞,蓬乱无序的发型,可以断定,至少三天没梳理了。
3月6日 星期三
大多数的移民村都从山上下来,到安置村建自己的宅院了。形势是在一天一天地往好处转,也是为发展这种好形势,我吩咐老阚起草个奖励方案,尽快出台。凡是在政府规定的最后搬迁日期提前30天搬迁的移民户,可获得600元奖金;提前20天搬迁的移民户可获得400元奖金;提前10天的则得200元奖金。
在这个非常时候,采用这种能见得实惠的奖励,意义不可估量。在这之前,我与省移民局局长老曹沟通这事,也一致认为这种措施在当下实施十分及时,完全必要。他算了算账,对金远正在搬迁的2万多名、7000余户移民,整个的奖金大约二三百万元。国家掏这钱买时间、买工期、买稳定,还是非常合算的事。他准备把这种办法在Q省整个移民县市推广。
田局长向我汇报,眼下跑在建宅房最前边的是夏里乡的大王庄,这也在我意料之中。就因为夏里乡有郝乡长,大王庄有王火村长这俩人物,他们的工作就不会落后。
我要到移民新村建房现场看看,因为一直有应接不暇的杂事,直到下午3点多,方与田局长、秦副局长一道来到市郊的南守乡大王庄移民新村。
果然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一座座正在砌墙的房舍,一个个帐篷,布满了半山坡。撂砖头的,扛泥袋的,大工呼叫小工的吆喝声,长者训斥后生的叫骂声,小四轮运料上坡的吼叫声,水泵抽水马达的轰鸣声,汇成一支乡土民乐大合奏。
大王庄移民新村的宅基在南守乡西北角的黄土岗上,这是一片地道的丘陵地,比起别的移民新村,这地方算是比较差的了。高高低低、坑坑洼洼、零零碎碎的地块,很难找到一片成些“规模”的平整土地。可是,大王庄人并没有因为这说三道四,这也是山里人能逆来顺受的美德吧。大王庄人能自己安慰自己,再不怎么样的土地,也比先前大王庄的地强啊。先前的地在高山,如今是在丘陵,总算是为接近平原跨了一步。至少种地不用吃力地攀登那么高的山峰了。担一担茅粪往山顶的地里送,就得爬两个钟点的山坡路,山里人知道知足者长乐的道理。
正忙着盖房的人说,眼下最难的事是水。这么高的土岗,水位太深,打井一时难打出水。
盖房子又要马上用水,咋办?村长就与下边的老村协商先用人家的井水,给人家水钱,装上水泵,拉上近百米长的塑料水管,把水抽到这高处。到用水量大时,抽着抽着就断水啦,井里的水供不上啦,弄得是上边盖房户互不相让。下边老村又有人吆喝,不能叫大王庄村的再用咱的井啦。这时候就忙坏了村长王火,他跑下跑上,一边给老村人说好话,求人家谅解,一边给自己的老少爷们讲道理,别一股脑地集中用水,要错开些时间。这关系太难协调哩,除了王火,换换人弄不成事。这不,王村长这会儿又下老村去做工作啦……
再一个难处就是路。要拉砖,拉水泥,拉石灰,拉木料,拉钢筋,没条路能行?先前这里哪有行车的路,有的只是沟沟坎坎的蜿蜒小径。都是王火领着村里的壮劳力,连明搭夜地干,硬是没花啥钱就修成了能通载重车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