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舵手:掌舵是一门艺术 > 第三章 突生变局

第三章 突生变局(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听到这里,杜林祥总算明白了:能让徐万里看上眼的东西,都不便宜啊!

清楚徐万里的喜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投其所好。以杜林祥的财力,花几十万买套相机不在话下,难的却是怎么把相机送到徐万里的手上。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接触,杜林祥发现徐万里绝不是那种吃相难看的官员。比如老班章普洱茶,杜林祥陆续给徐万里送过好几次,徐万里每次也要回赠一些高档烟酒。尽管双方都清楚,这些烟酒的价值赶不上老班章普洱茶,但起码明面上还是礼尚往来。此时,贸然将一套价值不菲的哈苏相机送给徐万里,对方未必会笑纳。

正当杜林祥犯难时,一个机会却送上门来。自打上次在徐万里家中结识摄影家谢奇峰后,杜林祥就叮嘱袁凯,一定要维护好同谢奇峰的关系。逢年过节,杜林祥还会亲自约谢奇峰出来小酌一番。在一次聚会时,袁凯告诉杜林祥,谢奇峰刚当选河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一番祝贺之后,杜林祥主动提到:“咱们是老朋友了,我也应当聊表心意,支持一下谢主席的工作。这样吧,我们企业出钱,给协会赞助一台相机。”

有这等好事,谢奇峰自然乐不可支:“杜总真是热心人!”

张贵明的这段逃亡经历,让杜林祥对他的印象又进了一步——此人看似不拘小节,实则心细如发。此外,张贵明更有着不信任任何人的疑心。杜林祥猜测,张贵明早就想好了逃亡线路,故意抛出什么从山东出海,其实是掩人耳目。他不仅欺骗了杜林祥,甚至连岳二福这样的心腹也蒙在鼓里。在张贵明的思维中,危急时刻除了自己,谁也靠不住。

1 涉及托人帮忙这种事,务必一击而中

杜林祥赶往北京,就是去专程采购相机。

徐万里在河州的宾馆探望赵筱雨时,顺口说了句“筱雨的相机真不错,用来拍风景正合适”。这个细节,杜林祥当时就记下了。在送赵筱雨去机场的路上,杜林祥又看似无心地询问赵筱雨,她用的是什么相机。

杜林祥对于相机所知甚少,平时也就听说过尼康、佳能这几个日本品牌,当得知赵筱雨使用的是一款叫作哈苏的相机时,杜林祥还有些摸不着头脑。

杜林祥摸出一支烟,微笑着问:“谢老师,哈苏相机还不错吧?”

谢奇峰点头道:“当然。”

杜林祥将烟点燃:“干脆咱们抽个时间去趟北京,谢老师亲自去挑选一套哈苏相机。费用由我们企业承担。”谢奇峰脸上笑开了花,双方还当即约定了北京之行的时间。

杜林祥与张贵明告别后,匆匆赶来北京。与谢奇峰会合后,一行人便前往商场采购。谢奇峰起初很客气,只选了一套二十多万元的哈苏相机,在哈苏相机的系列中,这款产品算便宜的。杜林祥却坚持说:“专门跑一趟,一定得选款配置高的相机。”

最后,谢奇峰选了一套价值三十多万元的哈苏相机。在刷卡时,杜林祥又告诉售货员:“就这款相机,我买两套。”他扭头对谢奇峰说,“一套是企业赞助给协会的,另一套是我个人的心意,送给谢老师。”谢奇峰连声推辞,却拗不过杜林祥的坚持。

后来杜林祥向当过记者、对摄影也颇有兴趣的袁凯询问,才知道了哈苏相机的来头。据袁凯介绍,哈苏相机是一个瑞典品牌。在它的诞生地哥德堡市,哈苏相机被视为城市的骄傲。哈苏相机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受到专业摄影师的青睐,而且引起了美国宇航局的重视。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

谈起哈苏相机,作为摄影爱好者的袁凯几乎有些亢奋。他说道:“哈苏相机最早采用镜间快门,实现了五百分之一秒的闪光同步速度;最早采用自动收缩光圈,摆脱了收放光圈的烦琐;它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依靠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

“更牛的是,”袁凯继续侃侃而谈,“哈苏相机配套镜头由德国卡尔·蔡司公司生产。卡尔·蔡司镜头是光学界最顶级的品牌,德国政府发放过卡尔·蔡司肖像的银币,感谢蔡司对人类光学界的贡献,全球有二十二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使用蔡司仪器进行科研工作。哈苏与卡尔·蔡司的组合,简直是摄影界的双剑合璧。”

面对一大堆专业术语,杜林祥如堕五里雾中。他接着问道:“比起市面上的普通单反相机,哈苏是不是要贵一点?”

“那可不止贵一点。”袁凯说,“如今入门级的单反,一万以内能搞定。稍微上档次的,也就几万块钱。可要买一套哈苏相机,怎么着也得二三十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