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突生变局(第2 / 3页)
来到云峰山后,徐万里摄兴大发。杜林祥也惊喜地发现,徐万里从包里掏出的,正是自己赞助给摄影协会的那部哈苏相机。午饭时,众人交流着摄影心得,徐万里却不无遗憾地说:“云峰山的落日景色是最美的,可惜来了好几次,拍摄的照片都不理想。”
有这等好事,谢奇峰自然乐不可支:“杜总真是热心人!”
谢奇峰赶紧说:“徐书记的摄影技术有目共睹。前几次来的照片不理想,都是天公不作美。今天天气不错,很适合拍夕阳的景色。”
正当杜林祥犯难时,一个机会却送上门来。自打上次在徐万里家中结识摄影家谢奇峰后,杜林祥就叮嘱袁凯,一定要维护好同谢奇峰的关系。逢年过节,杜林祥还会亲自约谢奇峰出来小酌一番。在一次聚会时,袁凯告诉杜林祥,谢奇峰刚当选河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一番祝贺之后,杜林祥主动提到:“咱们是老朋友了,我也应当聊表心意,支持一下谢主席的工作。这样吧,我们企业出钱,给协会赞助一台相机。”
徐万里颇为兴奋:“今天要能拍出落日的美景,真就不虚此行了。”
杜林祥不再坚持,只是对于摄影技术的学习愈发刻苦起来。云峰山之行的前三天,他甚至推掉了所有公务,跟着几名摄影老师去野外苦练。
最后,谢奇峰选了一套价值三十多万元的哈苏相机。在刷卡时,杜林祥又告诉售货员:“就这款相机,我买两套。”他扭头对谢奇峰说,“一套是企业赞助给协会的,另一套是我个人的心意,送给谢老师。”谢奇峰连声推辞,却拗不过杜林祥的坚持。
一个礼拜六的清晨,杜林祥与袁凯各自背着一包摄影器材,赶到谢奇峰居住的小区。杜林祥对于自己的摄影技术依旧缺乏信心,特意把袁凯带在身边,以便随时提醒自己,免得闹出笑话。
杜林祥与张贵明告别后,匆匆赶来北京。与谢奇峰会合后,一行人便前往商场采购。谢奇峰起初很客气,只选了一套二十多万元的哈苏相机,在哈苏相机的系列中,这款产品算便宜的。杜林祥却坚持说:“专门跑一趟,一定得选款配置高的相机。”
外出摄影采风时,徐万里从不摆架子。他不会要求汽车专程去接他,只会自己准时赶到出发地点集合。从旅游公司租用的中巴车已等候在小区门口,七点半左右,徐万里乘坐一辆黑色奥迪赶了过来。下车后,徐万里热情地与众人打招呼,与杜林祥握手时,他的笑容有所收敛,只淡淡说了句:“没想到杜总也喜欢摄影,以后能互相切磋了。”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接触,杜林祥发现徐万里绝不是那种吃相难看的官员。比如老班章普洱茶,杜林祥陆续给徐万里送过好几次,徐万里每次也要回赠一些高档烟酒。尽管双方都清楚,这些烟酒的价值赶不上老班章普洱茶,但起码明面上还是礼尚往来。此时,贸然将一套价值不菲的哈苏相机送给徐万里,对方未必会笑纳。
下午,徐万里继续在山腰的森林公园拍摄,谢奇峰却领着一帮人爬到山顶,为达成徐万里拍摄云峰夕照的夙愿做着准备。几位摄影师在山顶讨论了好一阵,才确定了最理想的拍摄位置。支好三脚架、选好角度之后,他们又忙着调试相机的光圈与速度。
清楚徐万里的喜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投其所好。以杜林祥的财力,花几十万买套相机不在话下,难的却是怎么把相机送到徐万里的手上。
傍晚六点过,满头大汗的徐万里终于爬上山顶。他走近相机,看过取景框后又和身旁先到的摄影师交流了几分钟。之后,徐万里按下快门连拍了几十张照片。
听到这里,杜林祥总算明白了:能让徐万里看上眼的东西,都不便宜啊!
杜林祥将烟点燃:“干脆咱们抽个时间去趟北京,谢老师亲自去挑选一套哈苏相机。费用由我们企业承担。”谢奇峰脸上笑开了花,双方还当即约定了北京之行的时间。
与调研视察时指点江山的模样不同,今天坐在中巴车里的徐万里显得十分谦虚。他对车里的几位摄影家都尊称“老师”,还掏出U盘,说里面是自己近期的照片,请各位老师点评。
谢奇峰点头道:“当然。”
以徐万里的身份,哪怕自己再谦虚,也不能阻止周围的人媚态尽显。众人看过徐万里的摄影作品后,纷纷竖起大拇指,什么“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赞誉此起彼伏。
杜林祥摸出一支烟,微笑着问:“谢老师,哈苏相机还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