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深时之旅 > 第三部分 萦绕 -北方-

第三部分 萦绕 -北方-(第1 / 9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一九四九到一九五一年间,和挪威沿海地区的许多聚落一样,雷弗斯维卡的居民也接受了“引入”政策,即从政府领取一笔津贴,搬迁到更大的聚居区。雷弗斯维卡居民搬到了莫斯克内斯岛背风侧的索尔瓦根。他们离开时,拆除了原先的房屋,用船将大部分石材和木材运到了索尔瓦根,以建造新房。

冰雹落下来。

凯尔特基督教传统中的“薄弱地点”<a id="noteBack_139" href="#note_139">[6]</a>,是指不同世界或时代之间,界线较为薄弱的某些特定地方。对于大约公元五百年到一千年的“外邦人”和游方教士来说,薄弱地点一般位于靠西的海岬、岛屿、洞穴、海岸或者其他地形的边缘。而眼前的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薄弱”的了。

一片白桦树和柳树支起了六英尺高的树冠,白桦树树干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柳树刚发出第一批新芽,毛茸茸的。

≒≒

雨落下来,接着又是冰雹。

在雷弗斯维卡湾的第一个晚上是不安而破碎的。又变了天,狂风冲撞着帐篷的外帐,时有时无的冰雹击打在帆布面上,雨也一连下了几个小时。早上五点,正下着雨夹雪,我彻底醒了,起来吃了点东西,从漂着羽毛的池子里取了水喝。一夜之间,瀑布竟结了冰,挂在高高的悬崖上。

我来到赫尔塞加下的海湾的北边,地图上这儿叫“雷弗斯维卡湾”。这里障碍重重,异常难走,每走一英里,都要花一个多小时。我筋疲力尽,又非常兴奋。

一波波海浪撞击着近海的礁石,两只海鹰无声地盘旋,不为狂风所动。乌鸦的叫声遇峭壁反射而回荡着,发出铿锵的金属声。渡鸦也在哑哑鸣叫。

我在一块高地上找到露营的好地方。两块巨石挡住了西风。唯一的缺点是,若风扫到北边来,这儿就完全暴露了。

≒≒

最重要的是,附近苔原上的一块洼地积聚了大量雨水,形成深潭。背风处的水面上漂着许多白色的海鸥羽毛。水潭东侧凝结了一团团早前降下的冰雹。我喝了一捧又一捧水,直到冻得头骨生疼。

一个海湾的黑金色沙土覆满滨草,从冰雪覆盖的峭壁底部延伸到远处,形成斜坡。

要跨过两个海湾才能到达库尔赫拉伦岩洞,第一个海湾是一个聚居地的遗址。

冻雨落下来。

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一个小型社群生活在雷弗斯维卡,它仅有少数几个家庭、少数几栋房屋。一九〇〇年,这儿有二十二个居民,到一九三九年时,增加到三十八个。他们养的牛在悬崖和海岸间的青草带觅食。男人们在赫勒水域打鱼,这里的水产资源很丰富,冬季和早春有真鳕,别的时候有狭鳕和蛇鳕。天气经常十分恶劣,每当这时,人们便把牛群赶到库尔赫拉伦岩洞里躲一躲。海湾地形的封闭性很好,即便在冬季暴风雪来临时,也足以让渔船安全停泊。进出该地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乘船越过莫斯肯漩涡,另一条则要徒步登山,即便在夏天,这都算得上是长途跋涉。而在冬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雷弗斯维卡的居民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这个小村落存在的最后十年,这儿才通上电。

一个石滩的石头上铺着厚厚的苔藓,双脚甚至感受不到石头的存在。发育不良的矮白桦树的树干上,也长出了胡须般的地衣。

五座锥形山峰在海岸陡然拔起,一座比一座高,每个峰顶都飘着一缕羽毛般的云彩,柔缓地弯向东方。它们被称为“赫尔塞加”。就是这儿了,那黑色的洞穴,就在其中一座尖峰的山腹中。

我的脚下是一层帚石楠、苔藓和地衣,像冬天的羽绒被般柔软。我舒展全身躺下,感觉身体下沉了一英尺,帚石楠变高了,压向我,像是要为我遮风避雨。我躺了一会儿,望着天空和四周,白天的焦虑和紧张都从身上流走了。近晚,向西望去,地衣上的每一滴雨,苔藓上的每一颗水珠,都闪着霞光。

一个接一个的岬角,终于,我看见了西边的一处海湾,它后面可能就是岩洞的入口了。两边的岩石和山峰如伸出的手臂围住海湾。海湾内十分平静,碧绿的海水下是白色的贝壳沙。而靠近莫斯肯漩涡的外海则一片混乱。

我竟然躺在那里睡了半个小时左右。雨将我吵醒,一阵短暂的呼啸声后,风也停了,从早上出发到现在,这还是第一次。我搭好帐篷,把骨雕猫头鹰放在帐篷角落的一个口袋里,铜匣子则放入另一个。这一整天,沉甸甸的铜匣子无疑增加了我的负重,一直让我很心烦。搭好帐篷,品尝着罗伊给的鱼饼,这是我吃过的最好的食物,没什么能跟它相提并论。

爬上峭壁和巨石,来到一个岬角的肩部。风更冷了,每迈一步,我都觉得腿脚发软。背包很沉,我的头更沉,喉咙也像结了冰,身体仿佛一下子老了好几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