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月球的观测者们(第2 / 2页)
现在炮弹与月球的距离估计有两百法里左右。在这种条件下,从月球表面的可见度来说,这三位旅行者比那些拥有高倍望远镜的地球上的居民离月球还要远呢。
<a id="zhushi4" href="#fhzs4">④</a> 尤利乌斯·施密特(1825—1884),德国天文学家。
显然,对于炮弹所发生的偏离,巴比康找到了惟一合理的解释。偏离虽然很小,但足以改变炮弹的轨道。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一个大胆的科学试验却因为一桩完全出乎预料的事情而失败,除非奇迹发生,他们是无法抵达月球了。他们能够尽可能接近月球,从而解决那些至今悬而未决的物理或地理问题吗?这是勇敢的旅行者们现在惟一关心的问题。至于他们未来的命运会怎样,他们想也不愿想。然而,在这无尽的孤独中,他们最后会怎样?更何况空气很快就会用完。再过几天,他们在这个游荡的炮弹里窒息而死。但几天的时间对于这些勇士来说,却是几个世纪,他们将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观测月球上,这个他们再也没有希望到达的星球。
<a id="zhushi5" href="#fhzs5">⑤</a> 塞基(1818—1878),意大利天文学家。
“不,米歇尔。只有炮弹降落到月球上,我们才能登上月球。但是现在我们不会落到月球上。虽然我们受到了月球向心力的影响,但是离心力又不可抗拒地让我们远离月球。”
巴比康配备的望远镜是几架精良的航海望远镜,它们是为这次旅行度身定作的。能将物体放大一百倍。也就是它们可以将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缩短到一千法里以内。但现在是凌晨三点,炮弹与月球的距离不超过一百二十公里,再加上没有大气层的阻碍,这些仪器可以将月球拉近到一千五百米以内。
片刻之后,他们就看不到月球的椭圆形了。因为炮弹正迅速地接近月球,虽然它现在的速度比初始速度慢得多,但仍是快速火车的九到十倍。炮弹的轨道仍然是倾斜的,也正是这种倾斜让米歇尔·阿尔当仍然对与月球在某一点相遇抱有希望。他无法相信他不能登上月球。不!他一遍又一遍地说:他不能相信这个事实。但是巴比康更有发言权,他不停地以他毫不留情的逻辑性回答他:
注 释
然而,月球模糊的外形已经显露出来。它就好像是一只巨大的鸡蛋,小的一头朝向地球。事实上,月球最初形成的时候是一个浑圆的球体,但它是液态的,具有可延展性;由于它处于地球引力的中心,很快就在自身重力的影响下变成了椭圆形。由于成为地球的卫星,它才丧失了原本的“样貌”;这是因为它的重心不断向外推移,学者们正是基于这一现象,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月球上的空气和水也许都集中在地球人永远无法看到的月球的另一面。
<a id="zhushi1" href="#fhzs1">①</a> 埃韦留斯(1611—1687),但泽天文学家。
因此,在这个距离不用望远镜观察,显然无法确定月球地形的详细情况。肉眼只能辨认出广袤的低洼地区的轮廓,也就是那些被人们不恰当地叫做“月海”的地方,但他们还不能确认它的性质。就连那些凸出月球表面的山脉也湮没在耀眼的阳光之中。月球就像是一只注满银溶液的浴缸,让人头晕目眩,情不自禁地就移开了视线。
<a id="zhushi2" href="#fhzs2">②</a> 里乔利(1598—1671),意大利天文学家。
事实上,我们知道,约翰·罗斯在帕森镇安装的那架望远镜可以将月球放大六千五百倍,与月球的距离缩短到十六法里;而朗峰观测站的高倍望远镜可以将“黑夜天体”放大四万八千倍,也就是将月球拉近到两法里处,月球上任何半径十米以上的物体都一览无遗。
<a id="zhushi3" href="#fhzs3">③</a> 多米尼克·卡西尼(1625—1712),意大利裔法国天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