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营救(第1 / 3页)
在打捞炮弹之前,默奇森工程师想先了解炮弹沉没的位置。他们开始向空气舱输入空气。操作这种机械并不安全,因为海面下两万英尺的深度,水压大得惊人,空气舱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马斯顿、布隆斯贝利上校、默奇森工程师走进了空气舱,他们丝毫没有顾及这些危险。船长在舰桥上指挥操作,只要一得到信号就停止或拉起链条。螺旋推进器已被断开,船上所有机器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了绞盘上,能够迅速将空气舱拉回船上。
晚上一点二十七分,开始下水,空气舱在蓄水室重量的牵引下沉入了太平洋。
蒸汽已经达到最大的压力,在螺旋推进器的推动下,萨斯克哈纳号很快便驶出了海湾。
我们无须叙述船上军官、水手和乘客之间的对话。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心愿。所有的心都在为同样一份感动而跳动。当大家去救援他们的时候,巴比康和他的同伴们在做什么呢?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是不是在采取什么大胆的行动来解救自己呢?谁也不知道。说实在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徒劳的。面对着这个沉在海底差不多两法里深的“金属牢房”,“囚犯”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力气。
12月23日,上午八点,快速航行的萨斯克哈纳号应该已经到达出事地点。但要等到十二点才能准确地测定方位。那个系在测深器绳端的浮标还没有被发现。
十二点,布隆斯贝利船长在负责观测的军官们的帮助下,当着大炮俱乐部代表们的面,测定了船的方位。这是一个令人焦虑不安的时刻。方位测定了,萨斯克哈纳号现在在炮弹沉没地的西边,距离那儿有几分钟的航程。
巡航舰于是调整方向,朝着事发地点驶去。
虽然炮弹落入大海的准确位置很清楚,但还没有打捞工具。必须要发明出这些工具,然后再制造出来。但这对美国的工程师来说是小菜一碟。抓斗制造好以后,再加上蒸汽,无论它有多重,肯定会将炮弹捞上来;再说,水的浮力也会减轻炮弹的重量。
但是只将炮弹捞上来是不够的。必须迅速行动,才能保障旅行者们的安全。大家都相信他们还活着。
“他们还活着!”马斯顿不停地说,他的信心感染了所有人,“我们的朋友是这么机智,不会像傻子一样摔下来的。他们还活着,活得很好,但是必须马上找到他们。他们的食物和水可以维持很久,对此我并不担心。但是空气,空气!空气很快就会耗尽!所以要快,快!”
大家马上行动。萨斯克哈纳号为了它的新任务做着各项准备。它那功率强大的机器与牵引的铁索连结在一起。炮弹是铝制的,重量只有一万九千两百五十磅,比在相同条件下要被拉起的横贯大西洋的电缆要轻得多。惟一的困难就是,这个尖头圆柱形的炮弹弹壁太光滑了,很难用钩子钩住。
为此,默奇森工程师专门跑到旧金山市,让人制造了巨大的自动抓斗,只要它那强有力的夹子抓住了炮弹,就再也不会松开。另外,还要准备一些既防水又抗压的潜水服,以便让潜水员了解海底的情况。他还将几台设计精巧的装有压缩空气的机器运到了萨斯克哈纳号上。这其实是几间空气舱,有舷窗,还装有隔层,当海水流入隔层,房间便能沉入深海。旧金山本来就有这些设备,是建造海底堤坝时用的。真是太幸运了,因为如果要造这种设备已经来不及了。
十二点四十七分,他们看到了浮标。浮标完好无损,漂移度应该不大。
“终于找到了!”马斯顿叫道。
“我们开始吗?”布隆斯贝利船长问道。
“一秒钟也不能耽搁。”马斯顿答道。
他们采取一切预防措施,让巡航舰保持在完全静止状态。
然而,无论这些设备是多么完善,使用它们的科学家是多么灵巧,还是不能保证操作能够成功。要在两万英尺深的海底打捞炮弹,有多少不确定的因素啊!再说,就算将炮弹打捞上来,里面的旅行者们还活着吗?两万英尺深的海水足以缓冲如此巨大的撞击吗?
总之,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行动。马斯顿夜以继日地催促着工人们加紧工作,他自己呢?为了知道他勇敢的朋友们的情况,他已做好了穿上潜水服或进入空气舱的准备。
虽然他们已经在不遗余力地赶制设备,美国政府也拨给了大炮俱乐部一大笔款项,但是当一切准备工作结束的时候,五天过去了,这五天,好似五个世纪那样漫长!在这期间,公众舆论沸腾了。全世界都在通过电缆和电线互发电报,传递信息。营救巴比康、尼切尔和米歇尔·阿尔当已经成了一件国际性的大事。曾经为大炮俱乐部捐过款的人们对救援工作更是十分关心。
最终,牵引的铁索、空气舱、自动抓斗都装上了萨斯克哈纳号。马斯顿、默奇森工程师、大炮俱乐部的代表们也都上了船。只等出发了。
12月21日,晚上八点整,巡航舰迎着严寒,迎着轻柔的东北风,在平静的海面上起航了。旧金山市的所有市民都聚集在码头上,他们心情激动,却没有人说话,也许是等待着他们返航的那一刻再尽情欢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