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相见(第3 / 17页)
(八)圣地和死亡
“这便是缘于乐土宪章的相关原则。”何夕说,“比如大熊座黄海星的引力是地球的一点四倍,很明显人类必须经过改造才能在上面生存。黄海星的原生生物都普遍矮小,身体多呈扁平。先行者是经过设计的人类,很显然将身躯设计低矮是最方便的办法。但是人类采取了另一种方法,就是加固先行者的骨骼等支持系统,当然还包括提高血管壁强度等相关措施,虽然这样做的代价高了很多,但可以保证现在黄海星人的平均身高只比我们低一点点而已,也就是说从形态上能一眼看出他们是我们的同类。”
伴随一个明显的减速过程大船停了下来,窗外昏暗的光线表明这里至少已在海平面下几十米的深处。
“对啊。”叶列娜恍然叫道,“可是怎么没看到呢?”
“原有先行者四千人,现在加上孩子是总共八千七百五十四人,这不包括几十年来因为意外事故失去的人口。”
“那万一有些星球环境过于古怪怎么办?”
“从二十年前算起,人口年增长率大约是百分之四。”何夕在电脑上做了个简单的演算,“人类向处女地移民时人口增长率一般都很高,当年英国皇家海军‘邦蒂’号上的反叛者在皮特凯恩岛上的人口增长率曾经高达百分之四点三。”
“如果那样做的话人类根本不能算是移民成功,充其量只是一个过客罢了。”何夕说,“只有凭借本能的力量自由生存才是真正征服并融入了这颗星球,这也是乐土计划的根本宗旨所在。”
“需要建设的东西很多,劳动力明显不足。”中央电脑继续作着汇报,“机器人大多出现故障,备用零件已经告罄。”
“孩子。”何夕念叨了一声。在验收之前这本来是不应该存在的事物,但二十年联系的中断改变了许多事情。不过这也只算小小的意外吧,从道理上讲这些孩子也是先行者的一员。
何夕蹙了蹙眉头,“据我所知大船都是作为永久驻地的一部分,怎么在渤海星会分隔这么远?还有,这里既然是政府驻地,怎么只有你一个人?”
窗外开始掠过一些悬浮在水中的结构精巧的建筑。这些建筑都呈现六棱柱形,有些是单独的,而更多的则是相互拼接成更大的建筑。这片建筑连绵开去,占据了很大一片空间,俨然就是一座海底的立体城镇。可以想见在平日里这里应该是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不过现在大多数人都赶到牧场了,只有稀疏的十多个人有些好奇地望向大船。
这时李高从屋子里出来,叶列娜注意到他的笑容有些谦卑,“大船正在赶过来,根据速度计算二十分钟之后对接。”
“这里就是渤海星的城市吗?”叶列娜问道。
“其实也可以不采用基因改造的方法啊。”叶列娜想起了什么,“采用水下呼吸器不也可以在渤海星生存吗?”
“这都是意外造成的,正常情况下渤海星二十年前就已经解除伽利略封印,现在早该有了自己的制造业体系了。”何夕了解地点头,“不过这一切就快改变了。”何夕转头望向叶列娜,“让这颗蛮荒星球沐浴到文明的光辉,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在我掌握的资料里他们的腋下便是鳃的所在。”何夕肯定地说,“虽然这样做造成了呼吸道的部分冗余,但显然外观上更能让人接受。”
叶列娜身躯微震,她从何夕的语气里听到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在拿到“乐土”计划书的时候她已经知道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但在此之前她更多地将这看成自己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和此前自己曾经执行过的那些任务虽有区别但本质并无不同。但这段时间的经历让叶列娜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她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已经和这次任务密不可分,她甚至没来由地隐隐觉得自己的命运也会因之而改变。叶列娜其实不喜欢这种似乎带有神秘意味的感觉,但她无法摆脱这种感觉。
“那渤海星人的鳃在哪里呢?”叶列娜问道。
何夕的嘴角抽搐了一下,“在方案里先行者为了适应那里的环境,将必须是一种全身布满黏液的有鳞物种。我的朋友威廉教授就是听证会成员,他是一位人类学家,据他说当时一百多名听证员全票否决了方案。”
“现在还只能称作聚居点,渤海星现在有八个这样的聚居点。”中央电脑说,“我们的人口还很少。”
“为什么?既然都有了可行方案为什么不实施?”
“那现在先行者总共有多少人?”何夕仿佛不经意地问,“加上那些孩子。”
“已经有过一些放弃的先例。”何夕显然很满意叶列娜能提出这个问题,“比如离地球五十九光年的死海星,由于大量硫化物的存在死海星的海洋呈现较强的酸性,上面生活着一些奇怪的低等生物。基因工程师从一种水生螨虫得到启发设计出了可行的先行者方案,但最终被听证会否决了。现在死海星已经被废弃六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