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救赎时代(第1 / 27页)
“试验证明,如果以最后一只鱼虾的死亡时间来界定的话,这种生态球的平均生命周期是34天11个小时42分钟。”二号望向屋内的另外七人,在得到所有人的颔首认同后,他接着说,“现在,你们每个人都可以任意挑选一只生物,然后将它加入到这个生态球里面,盖亚软件将会在十个小时内给你们一个全新的答案!”
既然人类的“广播”并没有遭到更先进的外星文明粗暴地干预或抹杀,那么起码到目前为止,任何有关“静默法则”的猜想都只能被当作痴人说梦。
“我能去隔壁的鱼缸里拿一只龙虾吗?”
但我们还活着。
“计算机?”沐青有些难以置信,“计算机怎么可能做到?”
今天的人类,距离这一步仅有一步之遥。
面对沐青的质疑,欧阳不得不把这个早被问过无数次的问题仔细解释了一遍。
文明的自我毁灭概率与该文明的科技发展程度成正比,超过99.99999%的文明都将在发展出足以毁灭母星的科技后自取灭亡,当一个普通士兵手上的武器足以毁灭一座城市之时,文明被毁灭的概率接近100%。
为了公正且精确地计算出某种技术对地球产生的威胁程度,组织的二号成员、世界上最伟大的软件设计师史蒂夫·布雷克,带领一个多达七十七人的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开发出一个容量超过11TB的模拟软件。软件的名字叫“盖亚”,用来精准模拟任何科学发现、科研行为乃至政治决定对地球未来产生的影响。
“很遗憾地告诉你,我们对‘上帝分子’进行了最全面、最细致的评估,它的诞生将给人类文明带来额外的16%的灭亡概率。”欧阳面无表情地说,“这绝非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福音,而是最可怕的灾难!”
17 “滤 镜”(2)
“灾难?”沐青低头沉吟。得益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卓越的政治地位,他看待这项技术的态度绝对不像多数人那么简单与乐观,但“灾难”这个词还是让他怔住了。
出于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母星的危机感与责任感,数百位人类精英先后加入“滤镜”组织,并不惜花费数百亿美元的资金,构筑起一个无比巨大的情报间谍网。他们将地球上绝大多数尚处于试验甚至构思阶段的科学技术与创意都纳入了“滤镜”的考核范围,一旦出现任何对地球文明产生威胁的科技,“滤镜”都将视其威胁程度毫不留情地进行遏制、封锁乃至抹杀。
“没错,就是灾难!”欧阳毫不犹豫地说道。
数代“滤镜”组织的核心成员经过无数次的论证与激辩,得出了更完善的“过滤”理论:
将人类的命运托付给一个永远不能公开的计算机软件,这样的决定一度在“组织”内部掀起轩然大波。但只过了短短三个月,之前的怀疑者都闭上了嘴巴。在这三个月里,“盖亚”通过了三次考验,将一切怀疑砸得粉碎。
百年来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在逐步印证着这种可怕的猜测:早在20世纪末,人类便拥有了重启文明主程序的能力。如今,拥有这种能力的政权从两三个增加到了十几个,其中有两个还并非民主国家,在这里,民主往往意味着“理智”。近年来,被多国政府列为绝密的反物质武器研究更给地球敲响了警钟,或许也是未来的丧钟。这颗人类繁衍生存了数百万年的蓝色星球至今还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唯一的原因便是那些足以毁灭地球的武器还没有落到疯子手上,又或者说,那些手握武器的人还没有变疯而已。
第一个月完成的是“微生态实验”,道具是两百个容积为三百升的密封玻璃球,每个球里都盛着三分之二的水,水里有几种鱼虾、一些藻类以及诸多看不见的微生物。每个球体恒温、恒氧,接受完全相同的光照。数十种生物在这个微型生态球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微秒且脆弱的平衡。
所以,就只剩下最后那种可能了:人类将以极高的概率在发展出星际远航技术之前,无可避免地走向自我毁灭。
打破这个怪圈的唯一途径便是“过滤”,过滤掉一切危险、不安、容易让文明走向自毁之路的东西,保留那些相对安全的东西。这听起来有点像达尔文的进化论,真正执行起来也确实如此。只不过把“物竞天择”变成了“物竞人择”而已,为了达到“过滤”这一目的,他们张开了一张巨网。<sup><a id="a1" href="#b1">[1]</a></sup>
“这么说来,你们是人类文明的卫道士了?”沐青的语气中带了一丝明显的讥讽,“我很想知道,你们是靠什么来判断某项技术是安全或是危险的,真以为自己是上帝吗?”
要知道,毁灭永远比建设更简单:如果有朝一日,人类能够远征并殖民某个数百光年之外的宜居行星的话,那说明早在许多年之前,人类就有能力毁灭这颗星球了!
欧阳又一次笑了,笑容中散发出令人生畏的从容与自信,“我们当然没有自信到这个程度,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人说了都不算,我们听计算机的!”
更让人心生绝望的是,即便是地球文明依靠与生俱来的侥幸天赋,以无比微小的概率跨过一道又一道的鸿沟,直至发展出星际远航技术来寻找新的家园,这样的定律依然不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