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真心换真心(第1 / 2页)
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上有个词形容,叫作“塑料情”。
现实中,有些人还真可以凭本事“无中生有”。如果按照科幻小说里写的,未来都是机器人给人服务,没有钱,可能机器人还真不认,但只要是和真人打交道,没钱还真不一定不行。
崔小妹也继承了她妈妈的优秀基因——麻利、能干、会张罗事。
关键是要让人感动。
后来,有一次,我和崔小妹聊天,我说:“你妈适合做传销。”她说:“不对,她适合做传销头子!”
让人感动需要真心的付出,还有时间。
我顿时知道网上那些投票的店是怎么运作的了,群众基础深厚啊。
她在微信里说,回去她就找她姑姑了,说陶大夫的事,咱得帮。她姑姑是好几百个微信群的群主,一接到指令,就立马组织投票。她还问我,还要不要,如果需要,还能整。
再后来,崔妈和我说,她们家现在开始做洗煤生意,问我有没有可能帮她介绍生意,她说大夫认识的人多,没准能牵个线。我知道山西是煤海,但我不知道煤还可以洗。于是我就去问了一个做煤炭化工的朋友,大抵的意思是洗煤之后,把一些杂质去掉,可以使煤燃烧得更加充分,效能更高。
当时我还有点诧异,怎么还有人专干拉票的事,但那会儿病人多,也没顾得上细聊。过了几天,评奖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联系我,说我的票数涨得太快太多了,别人有意见。于是,我想起来,便问崔小妹是怎么做到的。
我看着崔妈,感觉她们家现在的日子过得就和煤炭燃烧一样,红红火火。
为了感谢我,崔妈有时会送我东西。她说是地方特产,我看是“三无”产品。两个白色的塑料碗,中间扣着一种白色透明状的米膏糊糊,尝起来没有任何味道。为了吃她送的美食——碗团,我每次还得花钱单独买瓶醋,蘸着吃。
可惜,快节奏的都市,让“忙”这个字,成为“冰冻关系”最好的理由。大家似乎都默认一个法则,那就是人际关系可以“冷冻保鲜”,需要使用的时候再“解冻”。
乱哄哄的门诊,每次只要有她在,就像是菜市场有了管事的,不仅秩序好,信任度还高,病人个个见了我就跟见了亲人似的。后来我发现,有她在,门诊病人普遍都是说啥信啥,让干啥就干啥。
譬如,很多人都会发现,不知不觉,微信里的朋友数量越来越多了,觥筹交错之后、月上柳梢之前,比较流行的一个社交游戏就是互加微信。加完之后,其实很多人彼此都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但当时不加的话,似乎大家面子上过不去。一种心照不宣、彼此配合的表演,就此上演。回家之后,偶尔遇到事情,翻一翻,看那个单位那个部门有没有人,一看,正好通讯录里就有,就赶紧去联系。结果大概率不会被回微信,或者被委婉谢绝。
每次看病,崔妈都主动当志愿者,忙前忙后地张罗,一会儿帮忙扶个老人,一会儿帮忙喊号叫下一个病人,没有闲的时候。只要有空,她就和病人唠嗑,“陶大夫医术可高明了,给眼睛打针都不出血”“陶大夫可神了,我女儿的眼睛就是他治好的”“陶大夫人特别好,特细心”。
我让她帮我拉票。她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说有个姑姑,专门干这事。
就是天塌下来那么大的事,都拿这家人没辙。
我倒是没什么东西要买的,不像我家那位,隔三岔五叫唤要“剁手”。不过,那时我正在评一个荣誉称号,需要拉票,就是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然后发给认识的亲朋好友,帮我点击投票。
小时候,我看过一则印象深刻的笑话,说的是吝啬鬼爸爸让儿子出去买酱油,儿子和他要钱,爸爸说:“给钱买酱油,谁不会?就是要不花钱把酱油买回来。”儿子拎了空瓶回来,和他爸爸说:“酱油买回来了,蘸着吃吧。”他爸两眼一瞪,问酱油在哪儿呢?儿子说:“有酱油谁不会吃,就是要没酱油吃出酱油来。”
上次复查的时候,我问她现在在做什么,她说在老家做图书馆管理员。我说这工作挺好的,你这身体不像别人,图书馆的工作特别适合你。我又问她现在能玩手机吗。她说离得近没问题。然后她又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事能让她帮忙的,她说她兼职做网上代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