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自造 > 21.疯狂的干细胞

21.疯狂的干细胞(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但现在的孩子,放学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要靠自己管住自己。遇到不会做的题,只能问爹问妈,爹妈还得做饭洗衣服,哪有工夫管他们。你看,集体做作业的氛围多重要。潜意识里,没人认为回家还应该做作业,家里有冰箱,得翻翻有没有冰激凌;家里有电视机,得瞅瞅,调台看看卡通节目;家里有小狗,得撸一撸,逗狗转个圈儿。

2013年6月26日,日本厚生劳动省(相当于中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计委的结合体)的审查委员会批准了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开展视网膜再生的临床研究。全世界的眼科医生和科学家纷纷投身这项研究,寄希望于让失明的人(主要是眼底疾病的患者)重建光明。

大人不认为回家应该继续工作,凭什么孩子就得认为回家应该做作业。

2012年,山中伸弥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人生因为疯狂的想法而“开挂”。

护士小方,按现在的话来说,是“微胖族”的忠实成员。减肥的口号喊了好几年了,有时说今儿晚饭不吃,要减肥,明儿就见她抱着一桶冰激凌啃,嚷嚷着受不了了。

可是,科学家费了这么多力气,干细胞似乎却不太听话。死的死,亡的亡。就像我家里养的绿植,过不了多久,就以枯萎告终。

有的是通过输液,希望干细胞顺着血流,可以自己乖乖地顺流而下,到达眼底就下车;有的是直接向眼内注射,希望干细胞就在眼球这个封闭的球体里,在漂来荡去的过程中找到眼底大组织;还有的直接就注射到眼底,把“禾苗”直接插到眼底,看它还能跑到哪里去。

草籽撒在沙漠里,还是不能收获绿色。后来,科学家非常肯定,“禾苗”是健康的,他们发现还是“土壤”的问题,并提出了“微环境”的概念。干过农活的都知道,秧插到田里,不给农药,秧死杂草生,不给化肥,秧蔫不长。干细胞要分化成我们想要的神经细胞,得有各种辅助条件引导,但这些“农药”不能洒在眼底,也没法在眼底施“化肥”。

这些干细胞就像种子一样,科学家们各种“插秧”,要把它们种到眼底去。

干细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同样,孤立的理想,脱离了现实的土壤,也没法生根发芽。

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很愚蠢的想法,不仅没有人这样干过,关键是听起来就不靠谱。接下来,奇迹没有让夸张的大脑失望!培养板上长出来稀稀拉拉的克隆细胞,最终他们完善了工作,发现四种细胞因子足以把成熟的成年人皮肤的纤维细胞逆转成为多能干细胞,在功能上与胚胎干细胞相似,这些细胞可以在体外分化成三个胚层的细胞类型。换句话说,这些细胞也具有如同胚胎干细胞分化成身体各种细胞的功能。

当然,我有时也觉得她有点“戏精”。中午少吃了一顿主食,下午非得说心慌、出汗、难受得不要不要的。兜里的小饼干没见过有能过夜的时候。

眼底的组织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是恒定细胞,一辈子不分裂,神经细胞死了不能复活,数量只能变少,不能变多。所以才需要想到用干细胞去眼底发挥作用,希望干细胞可以转变成神经细胞,重新恢复视力。

譬如,想要让医院里的医患关系得到改善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大伙喊口号都喊得快累死了,也还是差强人意。高人给我们支招,在墙上挂上几幅看起来很美,但不知道画的是什么的油画,在油画下贴上几行不凑近了看不清的小字,就起到了好效果。坐在诊室里的大夫,觉得自己高级,进到诊室的患者,感觉高雅,彼此内心都不知不觉地用高要求来约束自己,恨不得说话的时候蹦出两句外语来才好,哪还能干那溅唾沫星子的事。

眼睛的结构和照相机一样,角膜和晶状体(白内障发生的部位)就像照相机的镜头,是可以换的。角膜混浊了,做角膜移植手术,换透明的角膜;得白内障了,做超声乳化手术,清除混浊的晶状体,换透明的人工晶状体。但是眼底不行,眼底就像照相机的底片,没法换,坏了就是坏了。

那天,老家来亲戚了,大伙坐在一块儿聊天。基本上,上了岁数的人,聊天的主要内容无非就是吐槽现在,怀念过往,我们也不例外。因为都是孩子的爹妈,所以我们集体感慨,现在的小孩回家不做作业,就爱玩,都说自己小时候很乖,一回家就做作业。于是,大伙探讨为什么,其中有一个大家都认为合理的原因,就在于小时候,小孩都是互相串门的,几个孩子堆到一个人家里,一起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还能互相问问。如果有一道题其中一个人会做,别人不会做,那种光荣,那种开心,会的人瞬间收获许多羡慕。先做完作业的主儿,嘚瑟劲儿就别提了。以会做题为荣,以快点做完作业为乐,这就是那个微环境的氛围。

大家也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是眼底疾病,而不是角膜病、白内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