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都是多巴胺惹的祸(第1 / 2页)
得到“赏”后念念不忘,理智又克制自己不能成瘾,实在是煎熬。
讨厌之处在于,多巴胺就那么多,不能没完没了地释放。奖赏完了之后,就该耐受了,下回得找更强烈的刺激,才能一样开心。而且,不开心的时候,老想着得到“赏”——这其实就是“罚”。
西毒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后,也成了绝顶高手,但代价就是自己也疯疯癫癫了,先“赏”后“罚”,“赏”“罚”并重。
奖赏系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该系统主要涉及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杏仁核、下丘脑的弓状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脑区,其外延部分包括前额叶皮层、海马等与情绪、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我知道这段文字太过学术,看不懂、记不住也没有任何关系,大家知道大脑很复杂就可以了。我们能够认识到,大脑内存在多个区域,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介导奖赏相关的行为和情绪,这就够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如同一片海洋,我们都在大海里畅游。大海里有很多美丽的浪花,尽管这种美好的感觉短暂易逝,如浪花本身,消失后便是泡沫,但每一朵浪花仍吸引着众多人为之沉醉,享受浪花带来的美好感觉。如果不保留一点清醒,这些浪花就会成为美杜莎的头颅,让人石化,迷失在海洋深处。
当然,也有人更高级,谈恋爱、炒股、玩极限运动。
玩游戏、下棋、打牌——“赏”!“赏”!“赏”!
可是,赏得多,罚也重。
短视频,看完咯咯一乐,开心——“赏”!
可乐喝多了试试?我就亲眼见过一个体重120斤的标准身材的小伙子,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变成了200斤的相扑体型。
奖赏机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情绪上的喜爱,行为上的动机,还有通过联想学习和条件化反应的强化而形成的牢固记忆。听起来有点绕,大致就是说奖赏会体现在瞬时的表现上和长期的记忆上。体现在你脸上的就是乐,体现在你脑子里的就是想。没事老想着乐。
有时候,看似痛苦的事情,似乎也可能带来兴奋和刺激。上初中那会儿,我的同桌是一个女生,就喜欢拿圆规上的针尖在自己手臂背面刺,我问过她为什么那样做,她说当时疼一下,但不这么做就好像心里少了点什么,会惦记那种感觉。多年以后,我在家乡的街头偶遇这个女生,她当时已为人妇,说起那段经历,她直摇头,觉得长大了回头看,都无法理解当时的做法。
多巴胺一增加,人就得到奖赏,想不开心都做不到。海洋馆里,海豚动作一做对了,饲养员就给喂小鱼小虾;马戏团里,猴子一立个杆,饲养员就给喂个枣,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利用奖赏机制。
世上的“怪癖赏”各种各样,不少是集中在孩童时期的。作为眼科医生,常听到的是家长抱怨说孩子爱眨眼,到不少医院看,有的说是发炎,有的说是过敏,用了眼药水也不见好。结果发展着发展着,孩子就开始挤眉毛、咧嘴巴,时不时地还说几句脏话,到儿科医生那里一检查,竟成了抽动秽语综合征。
美食带给人的开心,其实就是食物奖赏,而“色”带给人的就是性奖赏。那些科学家又惨绝人寰地设计实验,把雄鼠放在铁笼子外面,当雄鼠隔着铁丝网看见发情期的雌鼠时,脑子里的多巴胺释放明显增加。
迪厅,喝点酒,摇头晃脑,解压——“赏”!
短视频看多了试试?一天到晚,手机离不了手,注意力集中不了,眼睛还视疲劳,脖子闹颈椎病。
可乐,甜甜的,好喝——“赏”!
酒喝多了就更闹心了,酒精性肝硬化在前面等着你。
在现实生活这本丰富多彩的书里,我们经常得到“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