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第1 / 1页)
最后要感谢的是博集天卷的编辑,他们以专业的视角给了我很多建议,并且帮助联系插画和配图,做文字排版。
好友李润继续一如既往地帮助我,这次是精神上的。我们在一个群里聊天,他总是无原则地支持我,每当有人善意提醒我的时候,他却说,“陶勇已经做得很好了”,“陶勇的观点表达得已经很清晰了”,“我觉得陶勇要说的意思是有高度的,别人不懂就不懂好了,不需要所有的人都懂”。支持的程度如此夸张,以至于群友纷纷表示他已经被我PUA(精神操控)了。也就是因着这样的力挺,我才如此自信地把这本书写出来,要不然的话,以我写惯了学术论文的科学态度,肯定是每句话都要自我怀疑和否定的。
严谨认真、理性逼人的挚友张笑,是推动我咬紧牙关,把一分钱的碎片时间掰成两半花来写书的主要动(压)力来源者。他批评我,我国大部分产区的麦子是夏季成熟的,所以用“秋天的麦浪”来形容“烤鸭的金黄色”是不妥的。我除了虚心接受,没有第二种选择。
我的妻子坚持以实际行动支持我,我也照常和家务绝缘,虽然我说这是默契,但其实是她的奉献。每当孩子要打扰的时候,她总是很配合地把孩子带到另一个房间去做作业和玩儿。于是,过一会儿,我便会担心那孩子会不会一直看书看电视,把眼睛看近视了,时不时走出房间,反复提醒那孩子要注意“20—20—20”法则。
本书的完成,需要感谢很多人。
我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家娃儿:“爸爸是眼科医生,你可千万不能近视,要不然我老脸丢尽。”娃儿争气,到现在,11岁了,双眼还是1.5的视力,她能让我省心,便是最大的支持。
这本书应该算是我个人的第一部独立完成的非学术类的书,之前的《目光》是由我口述,好友李润执笔,内容我提供,文笔风格是他的,那本书的完成并不能完全归于我个人,算半本吧。
父母对我的帮助,是提供他们幼年和青年时坎坷人生的素材,他们坚持给我的左手进行电疗、擦洗和按摩,用浓厚的亲情化作动力。
算是给了自己一个交代。
粉丝们给了我极大的支持,但基于她们的顾虑和谦虚的品格,不能点名表扬。当然,我只知道她们的网名,对她们真实的姓名一无所知。我小的时候,对父母给起的名字并不满意,也尝试给自己起过笔名,现在早已忘却,我很羡慕这些网友粉丝,她们给自己起的名字可以存在并持续运行在一个虚拟空间。为了报答她们,我有时会在微博上提一些问题,例如“种出无籽西瓜的种子,是怎么培育出来的?”“莲花是种藕长出来的,还是种莲子长出来的?”帮助她们在“吃瓜”之余,活跃活跃大脑皮质深层细胞。
半年时间,我一会儿在火车上,一会儿在咖啡店,一会儿在家里。有时脑海里突然有了灵感,便拿出本子来,在马路牙子上顺手写下,写作思路记在本子前面,佳句记在本子后面,敲进电脑的时候,前前后后来来回回地翻。有时和朋友吃饭,听到一个好的观点,便赶紧示意叫停,在惊诧的目光注视下,趁着记忆热度急忙记下,记完之后打手势让他们继续。最可怕的是上厕所时,突然思如泉涌,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两难。《自造》这本书就是这样零打碎敲、零存整取地创作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