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疯狂的干细胞(第2 / 2页)
教练天天在健身房待着,不见天日,她可不是得天天下了班像蜜蜂找花粉似的,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去找教练。教练能聊什么,无非是怎么做有氧减脂运动,怎么通过肌肉训练提高代谢,怎么饮食既健康又不饿,怎么练肩,怎么拉伸。健身房里的会员、教练,集体组成了一个体脂对抗的微环境。一来二去,我们这位护士就像轮船陷进了礁石堆一样,搁浅了;如同飞蛾撞上了蜘蛛网,再也不想其他。被健身房里散发的荷尔蒙给熏了心、洗了脑,下了班就往健身房跑。朋友圈里发的全是跑步机和器械、杠铃。
当然,也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如果突然爱发朋友圈,那是因为她加了一个很在乎的朋友。
以前是宅在家里吃薯片,和网购群的姐妹们聊天,肥肉与体重齐飞,现在是冲向健身房搞对象,爱情肌肉双丰收。
如果我们觉得仅凭自己的努力,难以约束和管理自己,不妨试着去改变一下身边的微环境。多结识在自我管理上更为优秀和目标感强的朋友,少与“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却一定很放松”的朋友为伍。一来二去,相信你体内的“干细胞”就会朝着想要的方向诱导分化。
不信吗?还真由不得你不信。铁的事实摆在眼前。我们朝阳医院眼科的志愿者天赐爸爸,一辈子没写过诗,现在平均一天写三首;另一位志愿者佳星,不仅热心助人,自带小提琴上岗,而且发表小论文——《论音乐对医疗环境的改善作用》。你问为什么志愿者变得这么爱写?去微博搜“北京眼科医生陶勇”的微博号,关注一下,你很快就会发现答案。
草籽撒在沙漠里,还是不能收获绿色。后来,科学家非常肯定,“禾苗”是健康的,他们发现还是“土壤”的问题,并提出了“微环境”的概念。干过农活的都知道,秧插到田里,不给农药,秧死杂草生,不给化肥,秧蔫不长。干细胞要分化成我们想要的神经细胞,得有各种辅助条件引导,但这些“农药”不能洒在眼底,也没法在眼底施“化肥”。
干细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同样,孤立的理想,脱离了现实的土壤,也没法生根发芽。
譬如,想要让医院里的医患关系得到改善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大伙喊口号都喊得快累死了,也还是差强人意。高人给我们支招,在墙上挂上几幅看起来很美,但不知道画的是什么的油画,在油画下贴上几行不凑近了看不清的小字,就起到了好效果。坐在诊室里的大夫,觉得自己高级,进到诊室的患者,感觉高雅,彼此内心都不知不觉地用高要求来约束自己,恨不得说话的时候蹦出两句外语来才好,哪还能干那溅唾沫星子的事。
那天,老家来亲戚了,大伙坐在一块儿聊天。基本上,上了岁数的人,聊天的主要内容无非就是吐槽现在,怀念过往,我们也不例外。因为都是孩子的爹妈,所以我们集体感慨,现在的小孩回家不做作业,就爱玩,都说自己小时候很乖,一回家就做作业。于是,大伙探讨为什么,其中有一个大家都认为合理的原因,就在于小时候,小孩都是互相串门的,几个孩子堆到一个人家里,一起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还能互相问问。如果有一道题其中一个人会做,别人不会做,那种光荣,那种开心,会的人瞬间收获许多羡慕。先做完作业的主儿,嘚瑟劲儿就别提了。以会做题为荣,以快点做完作业为乐,这就是那个微环境的氛围。
但现在的孩子,放学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要靠自己管住自己。遇到不会做的题,只能问爹问妈,爹妈还得做饭洗衣服,哪有工夫管他们。你看,集体做作业的氛围多重要。潜意识里,没人认为回家还应该做作业,家里有冰箱,得翻翻有没有冰激凌;家里有电视机,得瞅瞅,调台看看卡通节目;家里有小狗,得撸一撸,逗狗转个圈儿。
微环境调整好了,神奇无敌。你看,护士小方身上的“干细胞”,没有转化成脂肪细胞,而是变成肌肉细胞了。
大人不认为回家应该继续工作,凭什么孩子就得认为回家应该做作业。
护士小方,按现在的话来说,是“微胖族”的忠实成员。减肥的口号喊了好几年了,有时说今儿晚饭不吃,要减肥,明儿就见她抱着一桶冰激凌啃,嚷嚷着受不了了。
当然,我有时也觉得她有点“戏精”。中午少吃了一顿主食,下午非得说心慌、出汗、难受得不要不要的。兜里的小饼干没见过有能过夜的时候。
就这样一个人——减肥的心和贪吃的嘴打架,永远都是嘴赢的主儿——竟然能减肥成功。我都惊呆了。那天,窗户缝隙里漏出来的阳光照在她的背影上,我们还以为是哪个电影明星来了。
一开始,她还保密,不说减肥诀窍,不过护士之间没有秘密可言,很快我就从其他护士那里得知真相——她找了帅哥健身教练当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