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窃听风云:斯诺登与棱镜计划 > 第六章 斯诺登的前任老板——中央情报局

第六章 斯诺登的前任老板——中央情报局(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实际上,早在斯诺登之前,美国已经爆出过许多次“棱镜门”事件了。和斯诺登的身份不同,这些泄密者都是CIA、NSA、FBI等情报部门的特工,有的人甚至位高权重,有着多年的情报经验。他们的泄密同样是曝光国家的机密,却不像斯诺登一样,是为了公众的利益,为了良心的不安。和这些前辈们比起来,作为技术人员的斯诺登只能算是最菜鸟的“鼹鼠”。

如今得到俄罗斯政治庇护的斯诺登可能放松了些,但是他将来的道路依然崎岖。俄罗斯方面可能会像对待霍华德一样,给他舒适的生活待遇,送他一幢乡间别墅,但也会对他严加控制。他的泄密给世界人民提了醒,对他本身来说却不是个明智的选择。任何国家都不会信任一个叛徒,俄罗斯不会,其他国家也不会。

一 斯诺登的前辈们

9月,米切尔和马丁同时出席了在莫斯科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米切尔和马丁对全世界宣布,美国不择手段地大量搜集情报,不管任何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和埃及。而他们在NSA的工作就是破译盟国的外交和情报密码。而且,美国政府还拆看上百万封国外寄入的信件。同时,他们宣布放弃美国国籍,定居苏联。

作为声名大噪的CIA叛逃间谍,霍华德的死不由得让人想到是CIA为了报复而杀人,而CIA和FBI内部认为,霍华德是俄罗斯方面杀死的。他是个酒鬼,而且给俄罗斯带来了很多麻烦。也有人说,霍华德是冷战转暖的受害者,他的叛逃行为给美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为苏联增加了砝码;在后冷战时期,他的存在却始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他的死,反而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1960年6月,两人先后向上级请假三天,离开工作岗位。随后,他们离开位于马里兰州国家安全局总部附近的家,前往新奥尔良转机墨西哥城,到古巴后,两人乘坐货轮,悄悄地前往苏联。一个月后,上司发现他们已经失踪,随后,NSA打开了米切尔的保险箱,才知道他们的行动计划。

其实,霍华德的死即使是CIA所为,也符合间谍世界的游戏规则。世界各国对叛逃间谍的惩处都非常严厉,克格勃出身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叛徒从来没有好下场”。俄罗斯从斯大林时期就有报复叛逃特工的传统,细数俄罗斯的叛变特工,最终大多以“离奇死亡”收场。

刚进入NSA,两人的工作都非常顺利,几年后,他们发现NSA在偷窥国外人员寄给美国公民的信件,对此他们非常震惊,也非常反感。他们曾经跟同事抱怨过这件事,也曾向国会议员报告过,但是议员并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

1983年,艾姆斯被调回华盛顿总部,玛利亚跟他一起回去,并且成为他的妻子。接着,艾姆斯被派往苏联—东欧反情报处工作。1985年,艾姆斯获得晋升,成为CIA苏联—东欧反情报处处长,进入他职业生涯的最高峰。反情报处的工作就是和苏联的特工接触,争取策反他们。刚到那里时,艾姆斯规规矩矩地工作,不久就打入了土耳其共产主义小组。凭借手中的资料,他向CIA总部申请到不少经费。

一天晚上,霍华德在车里藏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体形的假人,还让他穿上了自己的衣服。和妻子在餐厅吃完晚饭后,霍华德让妻子开车,然后将假人放在了乘客席上,他则从一个小巷口偷偷溜走。妻子回到家后,播放了事先录好的谈话录音,让正在窃听电话的CIA特工以为,霍华德已经到家,而且第二天将会接受CIA的第二次调查。

艾姆斯资质平庸,不求上进,经常装病以逃避勤务,由于长期酗酒,工作敷衍,艾姆斯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没有得到升迁。1976年,艾姆斯和妻子被调到纽约,他负责情报统计和分析的工作。他的妻子原本也是CIA的特工,因为CIA禁止特工之间谈恋爱,于是,妻子从特工转为文职工作。1981年,艾姆斯被派到墨西哥城,而且,上司禁止他带妻子一起去。在墨西哥城发生了多次婚外情后,他和妻子正式分居。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女孩,并且迅速地陷入热恋。不巧的是,玛利亚是CIA发展的线人之一——和线人恋爱也是CIA的大忌。

这一切都是为了误导CIA的特工,让他们以为霍华德正在享受平静的家庭生活,实际上,他已经奔向了最近的机场,开始自己的逃亡之路——他搭上了前往达拉斯的飞机,然后转道芬兰,最后飞往了莫斯科。

如果说,马丁和米切尔的叛逃是为了揭露美国在情报工作中的丑恶行径,是为了追求社会主义理想,那么阿尔德里奇·艾姆斯的叛变则纯粹是为了世俗的目的——钱。1941年5月,艾姆斯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父亲是大学讲师,母亲是高中教师。他读大学时期,就曾利用暑假在CIA做低级情报分析员,大学毕业后便顺利进入CIA,成了一名全职的情报分析员。

2010年的美俄间谍风波中,已经在美国居住10年的谢尔盖·特列季亚科夫在家中死亡,官方公布其死因是“吃肉噎死的”;叛逃到加拿大的前俄罗斯外交官托多罗夫在住所浴缸内触电身亡;俄罗斯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副局长伊万诺夫在叙利亚休假时溺水淹死;俄罗斯内务部特别行动负责人切弗利佐夫在家中自杀。所有人都知道,“离奇死亡”是假,密谋暗杀是真,由此可见,俄罗斯对其叛徒的憎恨程度。

首当其冲的泄密者就是于冷战时期出逃苏联的NSA专家——威廉·汉密尔顿·马丁和伯尔尼·米切尔。说起来,这两个人非常有缘分。米切尔出生于1929年,马丁出生于1931年,两人在数学领域都有着惊人的天赋。1947年,马丁获得华盛顿大学的数学学位,随后,米切尔获得斯坦福大学的数学学位。马丁还曾获得过数学研究中心的奖学金。50年代,两人同时在驻日美国海军中服役,从事密码破译工作。退役后,两人于1957年同一天进入NSA工作。

实际上,每个国家的情报机构都遵循着相似的游戏规则。为了惩处叛逃间谍,美国于1994年恢复了间谍罪的死刑判决,此后被查处的间谍虽然没有遭到死刑的惩罚,但大多是无法保释的终身监禁。艾姆斯就被判处无期徒刑,终身不得保释。如果叛逃到国外,结果可能更糟糕。

在作家约翰·李卡雷的小说《铁匠、裁缝、士兵和间谍》中,作者杜撰了“鼹鼠”一词,用来表示潜伏在一个组织内部,并把该组织的有关情报透露给另一个组织的人。从此之后,情报机构中的“鼹鼠”就成为内奸、泄密者的代称。有史以来,美国情报部门的“鼹鼠”层出不穷,如出逃苏联的密码专家米切尔和马丁;毁掉CIA在苏联情报网的特工艾姆斯;让FBI颜面扫地的特工汉森……这些人潜伏在美国的情报机构中,利用职位之便获得机密的情报资料,或者是为了钱,或者为了人生理想,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的敌人、苏联的英雄。

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是世界上办事效率最高的部门,向来以精确的暗杀而闻名。他们不仅能够高效地消灭敌人,也能严厉地惩罚叛徒。1986年,一位以色列的工程师瓦努努出逃英国,泄露了大量以色列核武器的信息。当时,摩萨德使出了美人计,将瓦努努骗到意大利旅行,随后将其绑架回国。瓦努努后来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迄今为止,摩萨德未曾出现过公开叛逃的特工,一个原因是成员对宗教信仰的绝对忠诚,另一个原因是摩萨德“严惩不贷”的手段让大多数人都打消了叛变的念头。

霍华德在苏联受到热烈欢迎,因为他带来了大量的情报,同时再次证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比美国更具吸引力。他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间谍身份,而是作为“苏联的客人”生活在莫斯科。苏联政府为他提供了住所,还送给他一套乡间别墅,就这样,霍华德在苏联过起了舒适的生活。他可以秘密地从莫斯科到世界各地旅行,在他去世之前,他还去过一趟泰国曼谷。玛丽并没有因为帮助丈夫逃跑而遭到起诉,于是,她每年都会带着儿子到欧洲和丈夫相会。

身在莫斯科的米切尔和马丁天真地以为终于可以生活在工人阶级的天堂,不过很快,他们的理想破灭了。马丁和一位苏联女子结了婚,很快又离婚了,因为他在婚姻中得不到信任,他曾经申请回美国,但由于主动放弃国籍,返美申请被多次拒绝。后来,他离开了苏联,于1987年死于墨西哥,死后葬在了美国。米切尔一直在苏联郁闷地生活,于2001年病逝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

讽刺的是,因为霍华德的叛逃,潜藏在CIA的苏联间谍——真正的“罗伯特”得以安然无恙地工作下去。当时,CIA只知道内部有一个代号为“罗伯特”的鼹鼠,一直偷偷地为克格勃传递情报,但是没有确定具体对象。霍华德叛逃后,CIA以为他就是“罗伯特”,此前一系列情报外泄的事也都归到了他的身上。而真正的“罗伯特”,一个名叫阿德里奇·阿米斯的特工,在CIA继续潜伏了多年,直到1994年才被发现。

在NSA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这种程度的泄密事件。不过,那个时候的美国并没有像关注“棱镜门”一样关注这件事,也没有人对米切尔和马丁表示同情,媒体和国会似乎对泄密本身更感兴趣。米切尔和马丁万万没想到,他们的行为会引发政府对同性恋者的迫害。当美国政府透露,米切尔和马丁至少有一个人是同性恋后,国内却引发了“同性恋是否会导致国家安全问题的讨论”。情报界则在讨论,如何才能防止雇佣同性恋者。1961年,NSA将26名被认定“性偏向”的员工辞退,在对米切尔和马丁泄密事件长达13个月的调查后,调查报告也围绕着同性恋的话题,一直纠缠不休。

霍华德的叛逃给美国情报界造成了巨大的震荡,有人说CIA招募特工的条件太宽松,把社会渣滓也拉进了情报队伍;也有人认为霍华德是被逼无奈,没有办法才选择出逃苏联的。从此以后,CIA的管理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招募新人和控制外派特工方面更加严格。如果发现特工有问题,CIA将禁止他出国,直到他掌握的秘密解密或者失效为止。此外,CIA还对退休雇员跟踪调查,看看他们是否会因为经济拮据而出卖国家机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CIA为退休雇员提供优越的养老金和医疗救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