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棱镜计划”的主角——国家安全局(第3 / 5页)
当国家反恐情报中心(NCTC)成为美国政府的情报总库时,每天负责为总统提供有关恐怖威胁的简报。到了奥巴马政府时期,奥巴马允许NCTC浏览美国公民的档案,还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得政府文件、卫星图片、机密电报等大量情报。将公民的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这些行为都是严重侵犯公民隐私的做法,是法律禁止的,在以前的情报工作中也是不允许的。可见,从反恐之战开展以来,美国政府已经将公民隐私先行弃之一旁,将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土安全放在了第一重要的位置。
1997年,一家来自欧洲的NGO(非政府组织)首次披露了“梯队系统”的存在。这套系统是NSA使用的全球监听系统,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都设立了监听点。1948年,伦敦和华盛顿同意建立这个监听网络,虽然美国政府一直否认它的存在,NSA已经解密的文件证实它真的存在。“梯队系统”利用美国的卫星网络,截取移动电话通信的微波信号,在同一时间,它可以记录数以百万个电话通信,然后找到可能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字眼,整个欧洲大陆所有的电话、传真与电子邮件都处在它的监听之下。
政府赋予情报机构权力、金钱和最高的授权,情报机构是如何反应的呢?在没有人知道花了多少钱、雇了多少人的情报计划中,情报机构似乎没能发挥其有效作用,反而渐渐变得庞大、笨重,而且越来越神秘。NSA每天拦截、存储17亿条信息,其中包括电子邮件、通话内容和网络上的即时消息,先进的电脑设备帮助NSA轻松完成了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但是,分析情报的工作依然要靠人工完成,这也是情报网络迅速扩张,但是情报处理效率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2年7月,布什政府公布了《国土安全战略报告》,提出了确保国土安全的四个任务:边界与交通安全;国内反恐怖活动;预防生物、化学和核武器的恐怖袭击;应对和处理紧急情况。随后,《国防报告》、《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相继发布,美国正式将恐怖主义视作最大的安全威胁,并为此调整国家战略部署。在《抗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中,布什政府阐明了美国对恐怖主义即将采取的策略:循序渐进地瓦解、削弱,最后消灭恐怖主义组织。
英国的蒙威茨山基地是“梯队系统”在欧洲的基地,位于英国约克郡。那里至少拥有30个碟形卫星天线,用来收集欧洲各国的通信信息。尽管当地人非常清楚蒙威茨山基地的性质和作用,美国却一直强调“蒙威茨山基地是用来提供无线电服务和通信研究的”。新西兰国家虽小,也是“梯队系统”的重要合作者。设在东海岸的怀霍帕伊监听站自投入使用就是一处戒备森严、神秘莫测的设施。新西兰法律规定,但凡接近监听站的人都会遭到拘捕,一位因为好奇偷偷闯入的电视台记者甚至被警卫开枪打死,可见其在新西兰的保密级别还是相当高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会给军方一次性拨款250亿美元,作为反恐的专项费用。2003年,美军开支继续上涨,国防预算达到了379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11.7%,其中专门用于反恐项目的开支为270亿美元。此外,美国还特别拨款36亿美元,给援助美国反恐行动的国家。2004年,国防预算总额为4005亿美元,又增长了5.7%,其中用于国土安全项目的预算为260亿美元。
“梯队系统”是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共同合作组建的。设在加拿大利特里姆的“加拿大通讯安全部”负责截收拉美上空通信卫星的信号,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碟形天线则负责太平洋地区的信号截取,目标是朝鲜、日本和巴基斯坦。中国和俄罗斯是其监视的重中之重,NSA想要掌握中国先进的核武器、太空实验活动和西沙南沙群岛的军事活动,俄罗斯在东亚的海军调遣也是监控的重点。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监听站则负责监视印度尼西亚的卫星通信情况。
美国政府在军事力量上大笔投资,建设反恐作战部队,更新武器装备的同时,也将情报机构划入了反恐的阵营。除了增加反恐情报的预算,招收情报人员,改进电子信息的截取手段,联邦调查局的职能重心也从打击国内外犯罪转移到反恐侦察,国家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也参与到这场反恐大战中。随着反恐战争的进行,情报部门逐渐将反恐当作唯一的工作重心,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反恐,“打击恐怖主义”也为任何立法、军事行动提供了适当的理由和充分的依据。
面对庞大的数据,虽然有严格的规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随意使用和外泄这些数据,但NSA本身就面对巨大的数据处理压力。为了存储和分析庞大的数据,NSA专门打造了一个名叫“Accumulo”的数据库,数据库的众多机器中存储着P级的数据(1 P=1000 T=1,000,000 G)。Accumulo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任何来源的数据都可以进入其中,此外,它还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可以将数据制成图表,建立数据间的链接。
“9·11”事件之后,美国情报部门的安全等级升级,政府为了强化国家安全保障,签署了一系列秘密法令。NSA的监控行动也更加无法无天了。2001年10月,布什政府签署密令,允许NSA在没有获得搜查令的情况下,对恐怖分子嫌疑人进行电子监听。2002年11月,国防部推出全面的信息监控系统,在路面、街旁和任何封闭空间安装摄像头,试图对全美进行监控。
尽管如此,网络公司每天生成大量的数据,如Facebook用户每天生成的数据超过500 T。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NSA只能选择非常有限的一部分来存储,这也决定了,Accumulo只能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发挥它的分析水平。2013年,NSA在犹他州建设的密码破译和数据分析中心总投资达到了12亿美元,同时,还在马里兰州建立了一个新的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的高能计算机能储存容量达到5 ZB(1 ZB大约是1万亿GB)的数据,可以存储全球网民未来一百年的通信数据。
1998年,有人发现Windows操作系统中存在用途等详情不明的第二把密钥,随后,加拿大的科学家Andrew Fernandes宣布,他发现第二把密钥叫作NSAkey,也就是微软公司专门给NSA安装的程序后门,以便NSA在需要的时候进入全世界Windows用户的电脑。随后有人发现,在微软的操作软件中,所有的word文档都有另外一个发送程序,将生成的文件,包括修改、引用过程详细地发送到微软公司和NSA的终端上。通过word文档,美国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各国的最新科技,并提前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这些指控都被微软公司否定,NSA则依旧保持其神秘色彩,并未评论或表态。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海量信息,的确让世界各地的私密动态都掌握在NSA手中。为了储存、整理、分析这些数据,NSA将陷入一场持久战——通信数据每天源源不断地产生,NSA就要一直想办法提升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能力,扩大数据库的储存空间,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广泛吸纳雇员、不断增加预算,用美元将NSA堆成情报界的超级王国。
“梯队系统”的核心在美国西弗吉尼亚的舒格格罗夫、华盛顿的亚基马和英国的两个空军基地内。舒格格罗夫的碟形天线负责截取国际通信卫星的信号,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通过通信卫星进行的电话、电报和计算机通信都有可能被截收。亚基马地面站则负责对这些被截下来的电子情报进行系统处理,上报华盛顿,用以政府决策。
在固有情报部门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又新增了许多情报组织,新增与重组的部门加起来,达到了263个,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均增添了负责情报、反恐和国土安全工作的办公室。国防情报局(DIA)的雇员从原本的7500人扩充至16500人;FBI的打击恐怖活动工作组从35个增加至106个。
这一秘密的披露让整个欧洲大陆为之震撼。2000年,欧洲议会成立了一个专门调查“梯队系统”的委员会,经过近一年的调查,调查委员会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梯队系统”。这个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布在地球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上的侦察卫星,负责监听全球各地的电话、传真以及网络通信信号;分布在多个国家的36个地面监听站负责接收侦察卫星发回的信号,完成一部分辅助的监听;NSA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汇总、分析。“梯队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全面的监控能力,由间谍卫星和卫星接收站组成的庞大网络,几乎能够拦截所有的电话、传真和互联网通信。
2004年12月,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情报机构改革法案,决定设立国家情报总监一职,成立国家反恐情报中心。如果说,1947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是为了防止珍珠港事件的再次发生,这一次的情报机构改革法案就是为了防止“9·11”事件的再次发生。
除了信号截取,NSA还在海底通信电缆上偷放窃听器,和“梯队系统”的构思相比,这个方法更简单,更直接。冷战期间,美国就曾派深海潜水员秘密潜入苏联的港口,在电话电缆上放置窃听器材。几个星期后,当潜水员将窃听器取回时,里面已经记录了几百个小时的通话内容。
就在监控系统快要进行不下去时,“9·11”事件发生了,在反恐的名义下,国会通过了新的法案,增加“食肉动物系统”的预算,并且改名为“DSC-1000”。顷刻间,原本如同过街老鼠的“食肉动物系统”变成了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拿到1000万美元的资金后,这个项目从此转入地下,从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除了少数关注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民权组织外,媒体也偃旗息鼓,不再追究它的来龙去脉。
三 以反恐为名的情报之战
“食肉动物系统”是联邦调查局开始使用的一套信息监控系统,它能监控特定用户的所有网络活动。这一系统的存在于2000年被《洛杉矶时报》等媒体披露出来,并被指责严重威胁公民的隐私和个人自由,随后,国会议员开始介入此事,FBI被要求出席国会听证会,说明“食肉动物系统”的详细信息。一时间,公众、媒体和国会都要求政府严格控制“食肉动物系统”。
2013年,距离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已经过去了12年。在这12年里,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打击各类恐怖组织,随之而来的便是整个国家机构都朝着一个目标倾斜——反恐。反恐成为美国政府的重要议题,不管是布什政府还是奥巴马政府,都一以贯之地执行着反恐政策,同时,反恐也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的重点。
虽然“梯队系统”部署严密、覆盖全面,其实际能力却没有多么厉害。随着通信量的增加,系统建立之初配置的容量有限的计算机已经不堪重负,NSA不得不放弃大量的通信信号。由于光纤技术和加密手段的发展,使得截取情报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份解密的机密报告称,阿拉伯区域的卫星通信量每天有数百万,可是那些电话都是加密的,NSA对其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