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斯诺登的前任老板——中央情报局(第1 / 3页)
汉森1976年加入FBI,在那里工作了25年,最高职位做到FBI驻美国国务院高级顾问。从1976年起,汉森在位于纽约的FBI苏联情报司工作。汉森在计算机方面很有天赋,在20世纪70年代,并不是所有特工都有这一才能,于是,汉森被安排到苏联情报司,负责建立一个数据库,包括苏联在美的外交人员和间谍嫌疑人。很快,他发现了数据库系统中的缺陷和漏洞,并发现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中的FBI线人。
1979年,汉森向一家苏联驻美贸易公司(实为克格勃的分部)毛遂自荐,从此开始了他的鼹鼠生涯。他出卖了许多为美国工作的苏联人,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苏联驻联合国高级代表德米特里·布利亚科夫少将,他是克格勃的高级特工,后来被处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对外情报陷入了一片混乱,汉森在此期间蛰伏起来,没有任何泄密行动。1995年,汉森到美国国务院外国任务办公室工作,在那里,他能接触到许多敏感而保密的文件。几年后,当俄罗斯间谍重新和汉森联系时,他继续为克格勃的继承者工作。
当时,美国情报部门策反了俄罗斯驻华盛顿大使馆内的两位情报人员,他们给美国提供了极为可观的情报,为此,美国政府非常得意。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就被召回了俄罗斯,而且一去不复返。原来,他们的双重间谍身份被汉森透露给俄罗斯情报机构,俄罗斯将其召回后,将他们从莫斯科机场直接押到了审讯室,后来两人因间谍罪被处决。
这件事让FBI更加怀疑汉森就是鼹鼠。作为受过FBI专业训练的老牌特工,汉森的反侦察能力特别强。艾姆斯案结束后,FBI和CIA联合行动,调查他半年多的时间,没有找到任何能够提出指控的证据。后来,FBI派了一个初出茅庐的特工卧底在他身边。埃利克·奥尼尔虽然只有27岁,但是他和汉森一样信仰天主教,对计算机也非常在行。在FBI以监视汉森为目的给他安排了新的工作后,奥尼尔作为同事和汉森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工作。
艾姆斯资质平庸,不求上进,经常装病以逃避勤务,由于长期酗酒,工作敷衍,艾姆斯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没有得到升迁。1976年,艾姆斯和妻子被调到纽约,他负责情报统计和分析的工作。他的妻子原本也是CIA的特工,因为CIA禁止特工之间谈恋爱,于是,妻子从特工转为文职工作。1981年,艾姆斯被派到墨西哥城,而且,上司禁止他带妻子一起去。在墨西哥城发生了多次婚外情后,他和妻子正式分居。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女孩,并且迅速地陷入热恋。不巧的是,玛利亚是CIA发展的线人之一——和线人恋爱也是CIA的大忌。
1983年,艾姆斯被调回华盛顿总部,玛利亚跟他一起回去,并且成为他的妻子。接着,艾姆斯被派往苏联—东欧反情报处工作。1985年,艾姆斯获得晋升,成为CIA苏联—东欧反情报处处长,进入他职业生涯的最高峰。反情报处的工作就是和苏联的特工接触,争取策反他们。刚到那里时,艾姆斯规规矩矩地工作,不久就打入了土耳其共产主义小组。凭借手中的资料,他向CIA总部申请到不少经费。
反情报处处长一职只能算是CIA的中等级别,比普通级别略高一点点,眼看着晋升无望,艾姆斯对自己的工作也没有太高的期待。而且,职位的升迁并没有帮他摆脱经济拮据的困境,长期酗酒和高额的抚养费,加之玛利亚对物质的无限要求,艾姆斯一直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他不得不到处弄钱,以应付他糟糕的个人生活。沉重的经济负担曾经让他想要去抢银行,最终他想到了一个更安全的办法:出卖情报。
由于工作的原因,艾姆斯有机会接触到潜入苏联的特工和线人。1985年,因为手头拮据,他开始和苏联的情报机关克格勃(KGB)接触,并将三名为CIA服务的线人出卖给克格勃,换来了5万美元的报酬。几个月后,他将手中的资料——CIA在苏联的特工名单以200万美元卖给了克格勃,艾姆斯的行为使得CIA在苏联苦心经营的间谍网全军覆灭,数百人遭到逮捕和处决。此外,艾姆斯还为克格勃提供了CIA在东欧的特工分布情况。这样一来,克格勃完全掌握了CIA在苏联的情况,一时间,CIA在苏联的工作陷入了瓶颈,直到苏联解体,都没能获得有力的情报。
在苏联的九年时间,艾姆斯和克格勃进行过上百次的交易,获得了460万美元的报酬。除了花掉的260万美元,剩下的钱被他秘密存在某个银行里。有了大把的钞票之后,艾姆斯更加嗜酒如命,大把花钱,招摇过市。讽刺的是,当时CIA驻苏联—东欧反情报处的特工都是高素质的精英分子,他们竟然一点都没有察觉艾姆斯的异常。艾姆斯的成功“潜伏”,或许和CIA内部的腐化有关。
一 斯诺登的前辈们
实际上,早在斯诺登之前,美国已经爆出过许多次“棱镜门”事件了。和斯诺登的身份不同,这些泄密者都是CIA、NSA、FBI等情报部门的特工,有的人甚至位高权重,有着多年的情报经验。他们的泄密同样是曝光国家的机密,却不像斯诺登一样,是为了公众的利益,为了良心的不安。和这些前辈们比起来,作为技术人员的斯诺登只能算是最菜鸟的“鼹鼠”。
在作家约翰·李卡雷的小说《铁匠、裁缝、士兵和间谍》中,作者杜撰了“鼹鼠”一词,用来表示潜伏在一个组织内部,并把该组织的有关情报透露给另一个组织的人。从此之后,情报机构中的“鼹鼠”就成为内奸、泄密者的代称。有史以来,美国情报部门的“鼹鼠”层出不穷,如出逃苏联的密码专家米切尔和马丁;毁掉CIA在苏联情报网的特工艾姆斯;让FBI颜面扫地的特工汉森……这些人潜伏在美国的情报机构中,利用职位之便获得机密的情报资料,或者是为了钱,或者为了人生理想,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的敌人、苏联的英雄。
首当其冲的泄密者就是于冷战时期出逃苏联的NSA专家——威廉·汉密尔顿·马丁和伯尔尼·米切尔。说起来,这两个人非常有缘分。米切尔出生于1929年,马丁出生于1931年,两人在数学领域都有着惊人的天赋。1947年,马丁获得华盛顿大学的数学学位,随后,米切尔获得斯坦福大学的数学学位。马丁还曾获得过数学研究中心的奖学金。50年代,两人同时在驻日美国海军中服役,从事密码破译工作。退役后,两人于1957年同一天进入NSA工作。
刚进入NSA,两人的工作都非常顺利,几年后,他们发现NSA在偷窥国外人员寄给美国公民的信件,对此他们非常震惊,也非常反感。他们曾经跟同事抱怨过这件事,也曾向国会议员报告过,但是议员并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
冷战末期,整个CIA都陷入了腐败、低效和麻木的状态。长期以来,CIA的特工依靠获得的情报数量而不是情报质量获得报酬和晋升,因此,许多人虚报信息,甚至制造假情报,只要欺骗过上司,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大笔的活动经费。在CIA的苏联—东欧反情报处,所有特工都酗酒、脾气暴躁,他们不信任苏联的线人,也不信任身边的同事。因此,艾姆斯的行为在这些人当中并不算出格。
从1985年开始,CIA就察觉到,一些在苏联的情报人员突然就失踪了,信息源也相继断掉。CIA意识到内部或许有“鼹鼠”,于是停止了在苏联招募线人的工作。即使如此,CIA始终没有查到艾姆斯,最后,一向傲慢的CIA不得不向它的老对手FBI求助。很快,FBI就因为艾姆斯的个人收入和支出水平长期不符,将他确定为重点目标。
艾姆斯在CIA的年收入是6万美元,这份薪水足够他过体面的生活,但是达不到奢侈的水平。在苏联工作期间,他买下了一幢价值54万美元的房子,一辆5万美元的捷豹跑车,还花了近10万美元装修房子。妻子玛利亚花钱大手大脚,她时常穿着华贵的衣服出现在CIA的内部晚宴上,还拥有好几张透支额度超过艾姆斯月薪的信用卡。
艾姆斯如此高调的奢侈生活,一定逃不过CIA的敏锐视线。CIA之所以迟迟查不出他就是鼹鼠,一方面是艾姆斯隐藏得比较好,1986年和1991年,艾姆斯参加了两次背景调查,结果他都侥幸通过。另一方面是因为CIA存在某些方面的忌讳。一位曾经的CIA特工说,CIA总部或许不想面对“水门事件”那样的政治丑闻,一旦揪出内鬼,CIA就要面临大换血,这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结局。1994年,艾姆斯被FBI逮捕,判处终身监禁。至今,他仍在艾伦伍德监狱一间戒备森严的牢房里服刑。
查办艾姆斯案的过程中,FBI和CIA都察觉到,在艾姆斯背后或许还有一只更大的“鼹鼠”,身在克格勃的线人表示,许多内部情报并不是艾姆斯提供的,而是来自其他途径。这只“鼹鼠”不是在CIA,就是在FBI。于是,在FBI抽调情报人员和反间谍专家调查这只“大鼹鼠”的同时,CIA则让身在俄罗斯的特工搞到具体的证据。1999年,俄罗斯的线人将大量机密文件送回美国,所有秘密文件的来源都指向一个人——罗伯特·汉森。
1960年6月,两人先后向上级请假三天,离开工作岗位。随后,他们离开位于马里兰州国家安全局总部附近的家,前往新奥尔良转机墨西哥城,到古巴后,两人乘坐货轮,悄悄地前往苏联。一个月后,上司发现他们已经失踪,随后,NSA打开了米切尔的保险箱,才知道他们的行动计划。
9月,米切尔和马丁同时出席了在莫斯科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米切尔和马丁对全世界宣布,美国不择手段地大量搜集情报,不管任何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和埃及。而他们在NSA的工作就是破译盟国的外交和情报密码。而且,美国政府还拆看上百万封国外寄入的信件。同时,他们宣布放弃美国国籍,定居苏联。
在NSA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这种程度的泄密事件。不过,那个时候的美国并没有像关注“棱镜门”一样关注这件事,也没有人对米切尔和马丁表示同情,媒体和国会似乎对泄密本身更感兴趣。米切尔和马丁万万没想到,他们的行为会引发政府对同性恋者的迫害。当美国政府透露,米切尔和马丁至少有一个人是同性恋后,国内却引发了“同性恋是否会导致国家安全问题的讨论”。情报界则在讨论,如何才能防止雇佣同性恋者。1961年,NSA将26名被认定“性偏向”的员工辞退,在对米切尔和马丁泄密事件长达13个月的调查后,调查报告也围绕着同性恋的话题,一直纠缠不休。
身在莫斯科的米切尔和马丁天真地以为终于可以生活在工人阶级的天堂,不过很快,他们的理想破灭了。马丁和一位苏联女子结了婚,很快又离婚了,因为他在婚姻中得不到信任,他曾经申请回美国,但由于主动放弃国籍,返美申请被多次拒绝。后来,他离开了苏联,于1987年死于墨西哥,死后葬在了美国。米切尔一直在苏联郁闷地生活,于2001年病逝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
如果说,马丁和米切尔的叛逃是为了揭露美国在情报工作中的丑恶行径,是为了追求社会主义理想,那么阿尔德里奇·艾姆斯的叛变则纯粹是为了世俗的目的——钱。1941年5月,艾姆斯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父亲是大学讲师,母亲是高中教师。他读大学时期,就曾利用暑假在CIA做低级情报分析员,大学毕业后便顺利进入CIA,成了一名全职的情报分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