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焚书》(三)(第3 / 4页)
“为什么不能烧?铁门后到底有什么?”邵雪城问。
“潘多拉。”我老老实实回答。
老王没有回答,大吼一声,挺枪就刺。邵雪城双手飞快地从火堆里抓出两本燃烧到一半的书,架住老王的冰枪。两个人战了数个回合,老王的枪法固然神锐无匹,邵雪城的书法却也妙至毫巅,双手持书舞动,丝毫不落下风。
“这个铁门后面,就是通往地下二层书库的路,我们终于要把它打开了。”邵雪城瘦肖的脸上浮现出激动神色,在十几把火把的映照下,好似一个古希腊英雄。“此时此刻,你们想到什么没有?”他问。
那两本书乃是《南渡北归》第一、二卷,厚重坚实,老王的冰枪刺过来,一枪刺不穿,反被书上的火焰烤融了几分。而且这书排版甚乱,注释字小,被邵雪城面朝对手掀开,逐页翻动,页字交错,一时间竟令老王有些目炫,手里慢了几分。
我们都陷入沉思。老王在这座图书馆里干了不知多少年,他如果想躲起来,我们是不可能找到的。可是,在这种大冷天,他一个老人家远离火堆,又能坚持多久呢?
那个电子锁是贴在门上的一个方形区域,比别处的颜色略深一些,这个区域里除了红色的指示灯,没有按键,没有开关。田骁研究了半天,不得其法,只得告诉邵雪城说没辙。邵雪城亲身上阵,狠狠踹了两脚,力道奇大,可铁门还是岿然不动。
我没想到,答案在两秒钟之内就知道了。一个黑影从徐聪身后一跃而起,手持一把长柄武器,口中高叫:“小李飞刀!”朝着邵雪城劈斩而来。邵雪城反应很快,闪身避过,下意识地举手去挡了一下,登时被划出了一道血红的伤口。
田骁最喜欢做这种事情,一马当前走到铁门前,却愣在那里。这铁门很奇怪,没有门把手,甚至没有任何凸起,想拽都没地方拽。“难道是用推的?”田骁把手掌贴到门上,用力推了一下,纹丝不动。他用脚踢了踢,还是没反应,只好把注意力放到电子锁上。
借着火光,我勉强看清楚了,袭击者正是老王,他手里的武器是一根从书架上拆下来的铁框,上头还冻着一长条锋利的冰条。此时的他,一改原来的老朽,双目精光毕露。
我们高高擎起火把,跟随在邵雪城身后,这些杂志就像是从前一样,居高临下,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我还特意撕下每一期杂志登笑话的那一页,作为它们曾经存在的证明。我们一路来到了书库的尽头,那个神秘的铁门依然紧闭,电子锁上的小红灯警惕地闪耀着,有如一只穴居野兽的独眼。
趁着这个机会,邵雪城把书往前一甩,同时身子疾退。等老王躲开书砸,他转瞬间就跳到两排书架之间,拉开了很长一段距离。老王根本不理睬我们,盯着邵雪城又冲了过去,才走几步,就见黑暗中飞来一本小书。老王轻轻一挑,那书就飞上天去。不料又是三本飞来,后面源源不断,好似一台以书本为弹药的机关枪在猛烈射击,挑不胜挑。
火把的制作是一件很有技术性的活。一般的书开本太小,又是胶装,不容易卷起来,手感远不如杂志。而杂志的挑选,也不是随意为之。《男人帮》和《米娜》就厚度而言很合适,可这类时尚杂志几乎每一页都UV亮油,铜版纸型也多在90克以上,不太好烧。我们经过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些有良心的老牌杂志:《读者》、《青年文摘》和《知音》。这些杂志开本与页数的比例适中,恰好可以卷成一个纸筒,握在手里非常舒适。单就一本来看,有点薄,但因为历史悠久,它们累计了大量期数,而且每年还有合订本,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缺陷。
我从地上捡起一本,就着火光一看,才明白怎么回事。原来那两排书架上摆的,都是一口气看完XXX、十分钟明白XXX等历史普及类读物系列,书小而轻,且数量众多。邵雪城随手抓起,扔出个天女散花毫无难度。老王被他这么乱扔搞的手忙脚乱,好似一个挑滑车的高宠。
我们每一个人——除了老王——都被发了一粒M&M巧克力豆,稍微补充了一下热量。然后老王留下看守火堆,郑大姐看守老王,龙傲天看守郑大姐,其他人跟在邵雪城后面,朝着书库走去。此时正是黑夜,图书馆里没有灯,我们就地取材,制作了一些火把。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邵雪城怒吼道:“你们他妈能不能想点吉利的?”大家想了一圈,好像无论哪里的民间故事,手欠者还真没有什么好结局,于是都沉默下来。邵雪城一指田骁:“你,去把它打开。”
“我就知道你不简单。”
“蓝胡子。”
邵雪城扶住铁门,从容说道。老王一抖手里的冰枪:“我让你们不要焚书,你们不听;我让你们不要试图打开这道铁门,你们也不听。如今大错几乎铸成,你们只好给我死!”
“浦岛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