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让世界如我所愿(第1 / 2页)
文化差异会制造投射。例如,一个德国人娶了一个伊朗妻子,他去妻子父母家里时,大家对他特别热情,生怕他觉得被冷落。其实他非常希望有一点独处的时间。很显然,伊朗亲友把自己总是需要关爱、东方式群居的愿望,投射给了边界冷峻的德国人。
一种是关于智力的。父母可能对自己的智力信心不够,并将这种不自信投射给孩子,所以,孩子在做作业时表现出的丝毫迟疑(其实有可能是在思考)都是笨的表现,父母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这种催眠般的投射,会使孩子真的变得越来越笨。
群体之间的冲突也会制造很多投射,投射之后冲突又会升级,形成恶性循环。比如A团体把自己剥削、堕落、破坏和毁灭的欲望投射给B团体,B团体也对A团体做类似的投射,互相把对方看成恶魔,就会产生冲突甚至战争。
在职场中,也有很多投射,常见的有三种:
第三种,亲密关系的一方没有觉察到自己内在对性的冲突,就会把对同性的欲望投射到对方身上。举个例子。一个男性对他妻子跟其他男性来往非常敏感,经常无端怀疑妻子有外遇,他妻子为此很痛苦,双方也总是因此发生严重冲突。动力学的解释是,这位男性可能隐藏了自己对男性的兴趣。需要说明一下,在我们的文化里,对同性的欲望是压抑得很深的,如果贸然解释一个人的这个欲望,会导致不好的后果,甚至会破坏精神分析这门学问的声誉。所以,针对某一个人的同性恋倾向所导致的关系问题,只能在严格的精神分析设置下进行,不能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人。
第一种是下级对上级。很多人面对领导时不知所措或者充满恐惧,这是把要攻击领导的愿望投射成了领导要攻击自己。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要攻击领导呢?回答是:有可能是早年你对父母的敌意,跨越时空转移到了现在你跟领导的关系中。
第二种,亲密关系的一方在一个看法上存在扭曲,认为爱和依恋是弱小的表现。这种弱小感也会引起自己的屈辱感,投射给对方,就变成了害怕向对方直接表达爱和依恋,最后爱和依恋会变成对对方的指责。用指责替代爱和依恋的妙处在于,既表达了需要,又使自己免于屈辱,因为把屈辱给了对方。当然,这样做虽然保护了自己,却破坏了彼此的关系。
第二种是同事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中有无数投射,我们只说一种。你的潜意识希望跟同事的关系亲如兄弟姐妹,你投射性地认为其他人也有这样的需要,但事实上别人并没有表现出这种需要,失望之后,你开始抱怨人心凉薄。
第一种,亲密关系中的一方认为自己不完美、有低价值感。我有点犹豫是不是要使用“自卑”这个词,使用这个词的好处是通俗易懂,坏处是导致自己产生某种屈辱感。斟酌再三,还是用“自卑”这个词吧。这种自卑感是自我攻击,投射出去就成了感觉到对方瞧不起自己。
第三种投射跟嫉妒有关。一个人攻击某些人,说他们急功近利、贪财、好虚荣,他看不见自己对成就、财富和荣誉的需要,而把这些东西都投射给了别人。
亲密关系中的投射也很多,最有破坏性的投射有以下三种:
投射跟安全感有直接关系。环境的安全性对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每个人感受到的安全度却不一样。安全感较低的人,是把自己对他人的敌意投射到了环境中。换句话说,安全感越低的人,内心“杀人放火”的欲望越强烈。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表达。
另一种投射是关于学习态度的。父母本身就不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们对自己的懒惰视而不见,并把懒惰投射给了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懒惰很有“鉴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如果孩子变得越来越懒惰,那是受父母懒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