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人的基本动力(第2 / 2页)
弗洛伊德用他无与伦比的大脑,思考人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满足力比多和攻击性的需要。
成年人通过工作释放攻击性。有些成年人潜意识层面赋予成就太大的攻击意义,所以被吓得不敢成功。或者说,他们好像受到了某种诅咒,这个诅咒暗示了某种成功后的惩罚,成功还意味着对施咒者的攻击。
电影《少年的你》里面提到校园霸凌的事情,这部电影我没有看,但是我个人有亲身的经历。在我们那个年代,我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被霸凌过。作为男生,我们也做过一些霸凌女生的事情,程度不是太严重,但肯定是有过的。我记得被我们霸凌最多的女生,在毕业之后变成了我们很好的朋友,到现在还有联系,我没有感觉到她现在仍然恨我们,但是我现在再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是会有强烈的内疚感。
比如,对孩子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有些孩子无法通过取得好成绩来表达攻击性。这是因为学习变成了父母对他们实施攻击的主战场。如果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最好的办法是父母跟孩子的学习保持一点距离。一个经典的例子,母亲高考数学120分,虽然她一直在辅导儿子的数学,但她儿子到高中毕业数学成绩都是班上最差的。后来她儿子去美国读大学,数学成绩每个学期上一个台阶,最后以A+的成绩毕业。她儿子向妈妈解释为什么大学以前数学不好,其实就是内心深处对妈妈的怨恨。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因为未成年人对规则的意识还不是太明确,他们内心有很多没有足够象征化的攻击性,他们要攻击下手的时候是不知道分寸的。所以从深层来说,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值得同情。要解决校园霸凌的问题,就需要从制度上来入手。一个方面就是学校的管理,需要从制度上定一些条款,并且反复地告知每一个学生,如果你对他人做了违背条款的事情,你将会受到学校的惩罚。如果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你需要告知学校,由学校出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2. 攻击性向外。与此相对的是向内。向内的攻击包括内疚、自责等,这也是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之一。
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对在校的每一个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要扩大孩子的自我意识范围,要他们在享受攻击的乐趣的时候,同时也能够共情被攻击者的痛苦。
1. 象征化。从直接的躯体暴力到在法律范围内,用被主流社会接受的方式释放攻击,比如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就、拥有更多知识、获得更多荣誉等。攻击性象征化不足的人,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比如我是一个曾经霸凌其他同学的人,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如果我能够体会到被我霸凌的那些人的痛苦和给他们造成的创伤,以及对他们以后成长的影响,那我的自我意识范围就扩大了。以后再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攻击性就可能会有所收敛。
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从对婴儿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点。但也有人认为,攻击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一生中攻击性的演变,主要有两个方向:
我们每个人都是慢慢长大的,需要学习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同时,共情他人的能力,也是需要慢慢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