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曾奇峰的心理课 > 冲突:我们总跟自己过不去

冲突:我们总跟自己过不去(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匮乏模型的意思是万病源于早年缺少养育者的共情性回应。比如产后抑郁的母亲,缺乏对婴儿足够的回应,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缺乏母亲回应的婴儿,自恋会受损,各种能力会因为缺乏镜影和赞美而萎缩,成年之后的表现就是只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并且很难正常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件。这一类人,需要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疗。

现实中的人际冲突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情理和法律范围内的冲突很正常,但有些人在冲突中会经常突破底线,不择手段。尤其是冲突导致的恶性躯体暴力,可能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这些事告诉我们:在冲突时别全力以赴,因为你和你的争论对手都有可能是对的。

无法把冲突控制在象征性的,也就是语言的层面,是前语言期即2岁以前的心理创伤导致的症状,被称为见诸行动。

这两个模型的形成也有过很长时间的冲突,后来就像其他一些完全对立的理论一样,对立变为统一,意思是两者都对。比如,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最后的结论高中生们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既是粒子,也是波。

2. 1~4岁,排泄控制期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是控制和被控制。在成人身上的表现是:各种强迫症、过度吝啬、不知变通、收藏癖、对权力成瘾等。

五是你以旧的模式应对新的人际关系,改变意味着不熟悉和充满危险。

1. 0~1岁,口腔期冲突,冲突的双方分别是依赖和成长。在成人身上的表现为:过度依赖他人,以及一些成长停滞的“证据”,像进食障碍、口腔对刺激物的依赖(烟、酒精等)、用语言对他人施虐等。

4. 工作与生活。

按照心理发展阶段分类,有三个冲突:

频繁的人际冲突,可能是因为你无法升华攻击性,无法用被社会认可的方式获得比你的对手更多的财富、知识和荣誉;你无法亲近他人,你用攻击他人的方式表达亲密。

估计所有人都想知道心理疾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经过无数勇敢而智慧的人的努力,现在我们似乎有了答案。这些答案可以凝缩成两个心理疾病的发病模型:匮乏的模型和冲突的模型。

肆意表达攻击性等于当众情感“裸露”,这是婴儿行为的残留。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自重身份,不屑于这样做。原因在于他把对早年成长环境的攻击,转移到了在此时此地的某些人身上。

现实中各种事件,本来是可以“和平相处”的。它们之间如果发生难以协调的矛盾,很多情形下是一个人内心冲突向外投射的结果。比如男女的差异是一对矛盾,有人用这种差异制造幸福,有人则制造冲突。

简单地说,能力因为被压抑显得有点弱的人是匮乏型的;能力比较强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是冲突型的。临床上绝大多数人是匮乏加冲突的混合型。

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也是一样。有人让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消耗了绝大部分精力,忽略了家人和亲情。这可能有三种原因:用工作自虐;回避亲情带来的幸福感,因为工作带来的幸福感更多,甚至超越了父母;让自己的孩子体验自己早年亲情的缺失。

冲突模型的意思是万病源于内心冲突,内心冲突是外在冲突内化的结果。比如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这个冲突会变成孩子的“内心打架”,这一类人需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疗。

5. 人际冲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