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形成: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第1 / 2页)
因为对别人来说,烟囱可能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但是对这个来访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重要的存在。我们先把恐惧转化成重要,然后在恰当的时间把重要面质转化成喜欢。
还有个跟心直口快类似的事情,比如有人一开口就喜欢说“我跟你说实话”“我不骗你”,这也常常是反向形成,意思是他后面说的可能都是假话。当然,需要强调一下,那些在意识层面上骗人的人,不在我们的分析之列。我们分析的是潜意识指挥的说假话,是那些首先要骗自己的假话。
第三件事情就是给她提出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她早年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那烟囱对她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吗?
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看到自己内心强烈的破坏性冲动,这些冲动往往被伪装成献身某种貌似“崇高”的事业的行为。破坏与崇高,构成了反向形成。年轻的恐怖主义分子,就是被洗脑后去杀人的。他们是罪犯,也是反向形成的牺牲品。
还有,做事情过度严肃认真,也是反向形成。这样的人不愿意看到自己想通过犯错来攻击他人的冲动。
疾恶如仇是优秀的品质,但如果过多地带着这种情绪,并缺乏情理允许范围内的灵活性的话,那可能是反向形成。他们可能是欣赏那些“恶”的,并且可能喜欢那些作恶的人。
我在潜意识一节中讲到了一个女士与烟囱的故事。这位女士对烟囱的恐惧和对父母的爱,其实就是反向形成。
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发自内心觉得现在自己的一切都很好的人不会说这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是要用这句话对抗自己生活中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我虽然有许多不满意,但我还是认为现有的一切都很好,这样我内心才能维持平衡”。这是反向形成的功效,从暂时渡过难关这一点来说,反向形成就是智慧,但不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智慧是直面那些没让自己满意的问题,并发展能力去解决它们。
我这样正的反的、反的正的一通乱说,也许你已经听烦了,你可能要问,这样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有很多意义,先说其中的两个。一是我描述了使用反向形成的人的内心风景,看得出来那是很耗费能量的。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这样内耗,他就可以把更多能量投入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去爱和创造。二是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想人格的标准,就是活得真实,对自己和他人真实。揭示反向形成,就是还原真实。
回到那个女士和烟囱的案例,怎么向这位来访者解释她的反向形成,让她不再害怕烟囱呢?我回忆了一下,我实际上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让她做自由联想,想到什么说什么,希望起的效果是在自由联想的状态下,除了恐惧之外,那些被她压抑得很深的对烟囱的情感,比如依恋、喜欢甚至爱,慢慢地浮现出来。
当你特别烦一个人的时候,也许正在反向形成。有些青春期早期的男孩子会表面上很烦女孩子的婆婆妈妈,但我们知道,他们内心其实是非常喜欢的。他们只是还无法应对自己的欲望,所以不仅对自己的欲望视而不见,还把欲望变成了排斥。有很多人很烦新鲜事物,这是对人性中喜新厌旧的特征的反向形成。当然,过度喜新厌旧,就是对念旧特征的反向形成,也许旧的事物被他赋予某种无法摆脱的束缚感,所以他要把注意力全都放在新东西上。
第二件事情是给她做一个面质。因为如果直接做她潜意识里面喜欢烟囱的面质,难度太大了一点,从恐惧到喜欢距离太长,所以我面质的是一个中性的感受——烟囱对她的重要性。
比如,一位男士状态很不好,被妻子半强迫地拉去看心理医生,他对医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以“我跟你说真心话”开头,内容是自己所有方面都不错,心里惦记的是如何帮助那些孤寡老人,但医生越听越心惊:一个人要离自己的真实感受多远,才觉察不到一点点自己内心和现实的双重危机。这个远,就是反向形成造成的。如果情感隔离的人离自己的情感是一米的话,反向形成就是两米以上了——因为相反的情感被制造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