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曾奇峰的心理课 > 反向形成: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

反向形成: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一个人有某种感受,但他不愿意看到这种感受,就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达这种感受,这就是反向形成。比如,他对权威有敌意,表现出来的却是对权威的过度恭敬。

有人说话特别心直口快,并以此为荣。其实他们是在回避深度自我觉察,不想让自己知道真正的感受和愿望到底是什么。跟他们打交道,我们常有两种反应。一是被他们的所谓“刀子嘴豆腐心”伤害了,这就是他们真正的目的——伤人。根本没有什么豆腐心,有“痛苦的心”倒是真的,证据就是我们在他们心直口快后觉得痛苦了——这就是情绪传染。这一点也可以总结成一个经验:当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后有什么特别情绪,就要思考一下这个情绪有没有可能不是自己的,而是他的;二是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我们会不自觉地忽略他的表达。这也是一个证据,证明他的表达在掩盖真实的内心,所以没有价值。

我估计她可能会说不是。因为跟父母的关系会极大地分散了她对父母之外的——比如烟囱——客体的注意力或者情感体验。

很小的小孩是没有“肮脏”这个概念的,他们甚至会喜欢脏东西。我们认为最脏的大小便,在他们眼里是自己的创造物。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爱干净这一点上过度严厉,孩子就会学会反向形成,这就是洁癖有家族聚集性的原因。洁癖还会泛化到道德层面,这样的人会因为他人微不足道的缺点而拒绝跟他们打交道。可想而知,这种洁癖的人会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这样的提问,其实在暗示她烟囱有可能只不过是父母的替代物。

还有一个著名的心理问题,跟反向形成有关——洁癖。一位女士告诉我,她提前一天来武汉上我的课,住到一家酒店后,别人都出去玩了,而她花了四个小时打扫房间的卫生,门把手、桌椅,还有其他会经常用手触摸的地方,都用消毒湿巾纸擦一遍。我笑着说:跟别人比,你跟脏东西在一起的时间长多了,她也若有所思地笑了笑。

需要说明一下,对反向形成的处理,经常是不能太快的。这就相当于如果我们让一辆高速行进的车突然转一个90度或者180度的弯一样,会导致一些我们无法预料的结果。

这句话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是:“什么”是对“什么”的防御或者掩饰。前后两个“什么”一般是一对反义词或者相反的东西,它们的前后位置可以互换。比如,抑郁是对躁狂的防御。反过来也可以说,躁狂是对抑郁的防御。这种理解最近直接影响了精神科诊断:我们不再单纯诊断抑郁或躁狂,而是全部诊断双向障碍。

所以,在处理反向形成的时候,我们需要克服自恋。这个自恋是我们通过干预能够迅速地改变来访者来满足我们的自恋。

记住一句话: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

我们的目的是让来访者在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做出改变。如果太快让来访者改变,就是野蛮分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