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曾奇峰的心理课 > 传统人际关系的特点

传统人际关系的特点(第1 / 2页)

没有了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学校是除家庭之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场所。规章制度当然必不可少,但也存在不必要的规矩,尤其是有些教育者制定的个人化的规矩。还有,制度的一刀切也是过度控制的表现。过度控制是管理者焦虑的表现,它并不能减少错误,反而会导致受教育者人格层面的压抑。

契约关系是一种边界清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带来温暖。传统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边界模糊的关系,我们倾向于把一切关系亲情化。这样做当然有利有弊。我们很高兴看到社会在朝契约社会发展,这是集体进步的标志。但顺便说一句,我个人很享受传统的边界不清的关系。

2. 在职场中,过度控制是管理者家长化的表现,长久来看对企业会有很糟糕的影响。表面看起来控制的是人,事实上控制的是创造力和积极性,以及所有职员主人翁般的责任感,同事关系变成了互相监督的关系。从结果来看,一个企业的过度控制是这个企业(老板人格的象征)不想太成功的表现,这是团体级别的俄狄浦斯情结。有人说,一个企业开始考勤打卡了,就表示这个企业离倒闭不远了。这话也许不完全正确,但也说出了部分实情。

●享受模糊的人际关系边界。

●关系的功利化。

●泛道德化。

3. 从起源学上来说,攀比心是婴儿跟母亲的关系的残留。母亲有我需要的、能够分泌乳汁的乳房,而我没有。

赋予一般的享乐以堕落的意义,变得不能享受人际关系以及感官快乐,如美食、美景等。与此同时,会贬低享受那些快乐的人。穷奢极欲的人本质上跟这样的人是一样的,中间隔着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这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曾经很节约的人会一夜之间变得铺张浪费。

2. 自己人格上的匮乏带来的屈辱感,需要用外在的荣誉和物质压倒他人来补偿。

对他人有过高道德要求,是自己人格弱小的表现,因为他幻想着自己被高尚的他人保护。他无法独自在“零道德”的环境中存活下去。

1. 好攀比者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别人有什么,他就要什么。

●人际控制。

我给出三个精神分析解释。

家庭中存在大量的过度控制,同时,家庭外的环境中其实也普遍存在着。

●人际攀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没有了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