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际关系的特点(第2 / 2页)
●多中心的关系网。
2. 人格不独立的人是没有底线的,因为他依赖权威才能活下去。满足权威的需要才是他的底线,是他活下去的必要条件。
这里说的特点,并不是“只有我们是这样”的意思,而是相对而言,我们“更”如何如何,也没有我们全体都有这样的特点的意思。另外,这些看法是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曾短暂生活在国外的人的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人或行业。
3. 太把自己当成权威的人,人格也可能是弱小和残缺的,他需要扮演强大和完整。他人过度理想化的反馈,可以稳定他的夸大的自我意象。权威和服从者之间存在几近“狼狈为奸”的关系。在有独立人格的外人看来,他们其实都很可怜,因为他们都活得不真实。
在多中心之间,容易使用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是一种婴儿式的防御,意思是:因为心智发育不成熟,所以无法承受自己或对方“既好且坏”,要么把所有的“好”留给自己,所有的“坏”投射给他人。或者相反,把“坏”给自己,“好”给别人。
亲情功利化是最让人难过的事情,比如父母对孩子说,你优秀我才会爱你,如果邻居家的孩子比你优秀,我就更爱他。功利化是对友谊和亲情的掩盖,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对他人的需要,或者他曾经被功利化地对待。
●分裂。
功利化对关系、对自己的人生是一剂毒药。市面上一些所谓的成功学,最终可能只有众叛亲离的成功。
圈子是对人格发展的限定。它还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严重时会危害到社会安全。人格强大的人是不会过度依赖或完全融入某个特定的圈子的。
●过度向权威认同。
一个中心会形成一个圈子。圈内人对圈外人充满“非我族类”的敌意。这个敌意部分是被压抑的对圈内人的敌意。最后形成的表面现象是:对圈内人特别好,对圈外人特别坏。因为对圈内人的敌意是隐藏的,所以同时伴随着对圈内人的恐惧,害怕被抛弃或被陷害。这种恐惧反向形成之后,就变成了对圈子的极度依恋,甚至人身依附。
米尔格拉姆实验让人不寒而栗。由于漫长的封建历史,我们的权威服从也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从精神分析角度解释,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应该首先服从的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很想知道,你的父母,以及有可能是你未来的公公婆婆,他们的婚姻给了你这种信心吗?你愿意谈谈他们的婚姻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吗?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初始访谈的任务。初始访谈要了解很多历史,如家庭史、性爱婚姻史、个人的疾病史、遗传史等。
在有宗教传统的文化里,人们围绕着一个中心:该宗教的神或神的人间代言人。当信仰该宗教的某一个人活着时,他直接对自己心中的神负责。全体教众都跟他一样有共同的中心。我们没有宗教传统,当然这个判断本身有一些争议。我们以家长为中心,家扩大后的天下以天子为中心。由此造成个体只对离自己最近的中心负责,这为中心之间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1. 某人可能是某个方面的权威,但可能被他人甚至包括他自己(自恋)赋予这个方面以外或者全方位的权威的意义。比如,一个企业老板可能是管理方面的权威,但他人把他看成精神导师甚至圣人,他本人也这样认为,造成对他的服从从工作场所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