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隔离:共情能力的匮乏(第2 / 2页)
说出“情感隔离”这四个字,我就想起鲍勃·迪伦那首《答案在风中飘》里的一句歌词:“一个人要多少次地扭头,假装他什么也没看见。”
我们是在谈论情感中智力的比例。极端的两种情况是:智力缺损,情感表达就是歇斯底里;智力过多,就是情感隔离。健康的人格分布在这两个端点之间的连续谱上,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线段,这使得由各种人格组成的世界也可以万紫千红。
父母或父母一方过多地将时间、精力放在工作上,他们用工作隔离了跟孩子的情感联结,至少减少了联结的情感浓度。意识层面的因果关系是因为工作忙,所以陪孩子的时间少了。但在潜意识层面,因果关系是倒置的。因为要减少跟孩子的情感联结,所以增加了工作的时间。我猜测,这样的理解会让很多人恼怒。能够恼怒就太好了,这表示你的情感隔离正在松动。
智力的使用过程和结果总是跟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们解了一道复杂的代数题目之后会快乐,还会想到这会让异性同学欣赏,就更加快乐了。
下面是父母跟孩子情感隔离的三个例子。
情感隔离的本质,是对智力的压制。
情感隔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情感,二是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后者也可以被称为缺乏共情的能力。
我们的智力发挥得越好,就越不会限制我们表达爱恨情仇,因为在智力的呵护下,情感表达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智力还可以在过度情感表达之后收拾残局。
一个人心智化的能力,就是把自己和他人当成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存在的能力,而人作为心理学的存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情感。现在步入中老年的那一代或两代人,在他们的儿童时代,只是被当成生物学的存在,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他们没有条件甚至没有愿望把他们的孩子当成心理学的存在,来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要。好在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已经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以及正在走向我们的精神分析。
我们为什么要隔离自己的情感?因为我们不敢。为什么不敢?因为智力撑不住。不是因为先天智力障碍,而是智力的使用被我们赋予了太多象征性意义,比如堕落、投机取巧、背叛父母和文化等。
他当然看见了,只是没有情感反应,所以等于没看见。
当我们在谈论情感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