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那些事儿(第1 / 2页)
当然,一味地把人生看成竞争的战场,是一个更大的误区,它会剥夺一个人享受生活的能力。那些年纪轻轻就很佛系的人,估计是在反抗“不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恶性竞争意识。
3. 父母花太多的时间陪孩子写作业。太多的判断依据是父母越来越不耐烦,孩子也越来越注意力不集中,双方的冲突越来越大。
孩子在跟父母的关系中,学习如何跟人打交道的最基本的知识,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狭义的学习是学习教科书里那些东西,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苦了很多孩子。广义的学习是学习任何东西,尤其是学习如何跟人打交道。在象征层面,教科书的狭小范围像一个牢笼,把孩子关在里面,父母就不会有被抛弃的焦虑了。教科书外的知识像大海一样辽阔,会激活父母觉得孩子将一去不复返的焦虑。
●学习什么。
我个人认为,读小说是除了游戏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心智成长的途径。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有中学时被父母禁止读小说的经历。
针对以上情况的建议是:跟孩子的学习保持距离,尤其是在孩子学习上已经出问题的时候,不主张由父母“亲自”解决这个问题,而应该由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课的老师来解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鼓励父母自私一点,把自己当成跟孩子一样有价值的独立存在,有权利享受自己的人生和充分成为自己,这样就自动离开了可以抱怨的“道德制高点”。
有人说学好教科书知识是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这个愿望没有问题。但很多父母在现实中会把课外的学习看成学习课本知识的阻碍。其实它们不仅不矛盾,反而会互相促进。
这里又有一个因果倒置。意识层面是因为牺牲太多,所以抱怨;潜意识层面却是为了抱怨,所以牺牲(过度付出)。抱怨是因为父母看不见自己婴儿般被照顾的愿望,而且还有可能是把对自己父母的抱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这叫“把孩子父母化”,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
比如一个阅读广泛的人,写作文自然没什么大问题;对科学史比较了解的人,数理化那些内容就会变得非常有趣,也可能会学得好一些。我们见过课内、课外甚至天上地下的知识都很全面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潜力,关键是父母愿不愿意孩子变成这样。
4. 父母为孩子的学习牺牲太多,比如放弃事业,没有时间娱乐和交友。父母的牺牲使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抱怨孩子,这抱怨里包含着一种“交易”:孩子必须服从父母并赞美其伟大。
为人父母需要有战略家的眼光。竞争到最后,是全部知识的竞争,以及人格层面的竞争。
写这些话的时候我看到一则新闻:今年年初,一位妈妈殴打做作业不认真的未成年儿子,导致儿子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死亡。这是非常极端的例子。普遍的例子是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干预,导致了孩子学习欲望的死亡。生活中很多人的这个欲望,是在成年之后很多年——比如30多岁才复活的,而有的人的这个欲望,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复活。